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家乡文史

解放前后柏各庄农场一带的水稻种植开发

发布:2014/11/5 9:45:07  来源:曹妃甸作家协会  浏览次  作者:李百超

位于曹妃甸区内的柏各庄农场己走过了五十八年的建场历史昔日斥卤不毛”、 “野无青草”、“饿殍相望” 有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般荒寂的盐碱滩,今日成为了“鱼米之乡”、“渤海明珠”美誉的国营柏各庄农场。

解放前这里大部是济民盐场的灶地,民国初年盐灶废弃1939年,柏各庄一带来了约一个大队日本兵月余后日本兵才开走这是日本鬼子首次踏上柏各庄一带的土地

      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把滦河的治理与开发纳入“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体系中,以实现其“以战养战”、加强殖民统治的目的。侵华日军在1938年驱赶四千多名“高丽劳工”在宁河县修建引水工程,开辟芦台农场5.2万亩。在此基础上,1941柏各庄又来了日本兵和日本人,在柏各庄成立了“华北垦业股份有限公司滦县开垦事务所”机构公司设在北京,董事长叫潘毓桂滦县开垦事务所设在柏各庄镇,有日本成员2 O3 0人,其中包括打字员有过两任“所长第二任所长叫藤田,长脸,老百姓叫他"马脑袋"其内部机构有:庶务系相当总务科的性质,或办公室之类,负责管理财务、生活等事。其中的成员,大都是日本人只有一个会计一个出是中国人垦务系是负责水稻种植、生产管理工作的这些事大多中国人承担。 了这些属于垦业”的机构以外,在柏各庄还驻有日军武装

    这些武装有:日军一个小队,“守备队”队长是少尉军衔配有坦克三辆坦克大小与现在的东方红拖拉机差不多) 有迫击炮掷弹之类武器宪兵队一小队警备队3 04 0人,其中有两个日本人,一个叫田中,一个叫山本,养了四条狼狗其他成员则全部都是中国人伪治军一个营,约300多人。

日伪“华北垦业公司”以伪币139.6万元收买当时滦县所属柏各庄以南、下游溯河以西沿海荒滩349100亩,建“滦县农场”,第一期耕地68900亩。“开垦事务所”1941年测量,1942年动工,招民工挑挖干渠。施工不是由事务所”直接进行,而是包给大杠、二杠(包工头). 各种株式会社(公司)承包以后,再招民工,受雇的民工一天就只给二斤包米面当工钱,是“卯子工,就是按日计算。

为洗碱植稻,选址滦县城南三里滦河西岸的马官营附近建孔引水闸,开掘导水路66495米,并大规模征用民工开挖新河(引水渠),与柏各庄以南小青龙河上的3孔倒虹吸和引水渠各段17孔分水闸相配套,至1943年6月完成了闸涵、围堤和渠道综合工程。

 测量规划以后,先修了东灌区是专为灌溉这片土地的,相当现在曹妃甸区一农场范围。西灌区也有了基础,但那边的土地当时没有开垦,只是了意向

1942年开始向这里曹妃甸区一农场范围移民1942年第一批招募的中国劳工共592户来场定居,建居民点12-221943年招募朝鲜劳工824户,住111日本人 整个农作区分成23部落”(日本人称部落,中国人称”。是小居民点的意思)东部111部落住的是朝鲜人,l223部落住的是中国人。

日本人对待两国移民的待遇是不一样的当时朝鲜已经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取消了朝鲜国名,把朝鲜看作日本一部分。朝鲜人吃的是大米,中国人吃的是米面杂面。当时部落 就是现在曹妃甸区一农场场部这地方,在这里建有日本“领事馆”,俗称“红房子”这一建筑到1976年大地震以后才拆除)。“领事馆”的日本人穿警服,戴大盖帽,处理日、朝人的事

当时参加开发的还有千余穿灰军装国民党军队战俘,被日本人强迫在农场干活建制没有打乱,设有营部;除营长外还有副官和师爷战俘们在农场干活儿主要是做土方(挖河),他们不愿意干,生活上也是吃棒子面粥、窝窝头

中国、朝鲜移民定居以后,1943年开始种稻528日第一次直播稻,朝鲜人是撒播,中国人是条播,水稻品种是从朝鲜引来的。大部分采用水直播法,按习惯中国人用条播,朝鲜人用撒播,只是少数地块采取插秧法。育秧的地方在柏各庄西城子菜地,位于小青龙河西岸以拖拉机为动力(人称“火犁”)。从小青龙河抽水育秧稻秧起出来以后,以人背车拉方式到稻田耕作区(现一农场)插秧。那时,因为是强迫劳动,报酬又低又受岐视,稻农劳动积极性很低,大部分消极怠工因此,田里秧苗很少,杂草太多,收割时要钻在稗草里寻找稻穗,产量很低。1944年水稻播种面积26811亩,因干早死秧8175亩,育成面积8636亩,收获面积86361945年播种21000因遇蝗灾,秧苗被吃光,只好重新播种。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人由旱路回国,朝鲜人由现在位于曹妃甸区一农场下水门乘船回国70户朝鲜人于1946秋天回国

解放后的1950年,华北行政委员会即着手有关引用滦河水垦殖荒滩的准备工作,前后十多次组织人员踏勘;河北省也会同国家农业、水利部门对称作“柏各庄滨海场”的这片滩涂进行了两次勘测。1955年底,国务院批准将国营柏各庄农场建设计划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补充项目之一;1956年建场之初即完成了引滦渠首、输水干渠和一至四分场引水工程。渠首建设即“岩山渠首”,是柏各庄农场引滦水利工程的龙头,包括进水闸、导流坝和潜洪节制闸三部分。渠首工程于1956年11月开工,至1957年11月结束。它可把滦河枯水期流量(30.58立方米/秒)引入80%。但引水后水闸右侧河槽大量游沙造成枯水季节引水困难,且主流左移,引水时迂回右流。为保证农场用水,于1959年增建闸前导流坝工程。1962年滦河洪水过后,沿导流坝一线对河心滩进行防护。为保证枯水期农田用水需要,又陆续增建了潜洪节制闸。

与岩山渠首相配套的是绵延60多公里的输水干渠,将滦河水引向柏各庄以南海滩。输水干渠至滩涂前分为东灌区和西灌区,该项工程于1956年——1958年间完成。其分水闸以下为用、排水四级渠系,即用水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共1035条,长1495公里。

当年灌区初建时,曾在各级用水渠一侧设有防护林带,但由于土壤盐碱度高,树木不能成活。随着放水时间的延续,植树成活率逐年上升。如今农渠以上用水渠道两侧均已绿树成行。随着滦河的逐步根治,滦河水的有效、有序利用,昔日的泥沼滩涂已成为水稻种植30多万亩、水产养殖面积居全省之最的国有农场。当年只有4千余人的滨海小村——西南庄,后来成为拥有人口13万多人的唐海县县城。这里,每当金秋时节,稻菽涌浪,鱼虾戏水,果菜飘香;这里,村庄密集,道路通畅;校内书声朗朗,商场熙熙攘攘,工厂机器欢唱,一派繁荣景象。

1984年,滦河治理又传喜讯:分别建成总库容量29.3亿立方米、3.37亿立方米的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经过引滦分水闸,按南北两条路线,调遣滦河水穿山越岭,分别注入天津和唐山。从此,滦河水患宣告结束。滔滔滦河水,一改昔日的肆虐无忌,犹如甘甜的乳汁,养育着津、唐两市的万民大众,造福着苍生。2012国务院调整行政区划组建了曹妃甸区

柏各庄农场——当年斥卤不毛盐碱荒滩的沧桑巨变,向世人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