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曹妃甸文学

书缘

发布:2014/11/3 10:23:48  来源:曹妃甸作家协会  浏览次  作者:王娟

  如今在喧嚣的都市中,匆忙的人们往往忘记了许多原始的生命的本能与需求。在追求快节奏的生活中,汽车代替了行走,电视代替了观察,网络代替了交流。我们不否认进步,可我知道有的东西是永远不能代替的:如一片纯净的自然,如一本翻黄的旧书,如一缕童年的记忆,即使我们已经有着e时代的时尚外形,在内心的最深处,也许还执着于那种红袖添香的雅致、青梅煮酒的风趣,还有雨夜读书的清幽。

  我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家里西面的房间里有父亲的一个大书柜,书柜里面装着满满的都是父亲的书。父亲毕业于五十年代中国农业大学水利系,生平却喜欢文学与历史。父亲的藏书一直陪伴在我童年、少年成长的过程里。等到星期天,我便会打开书柜,挑一本书来看。我在小学的时间里,通读了《红楼梦》、《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著作,我清楚的记得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72年的版本,因为父亲后来把这套书给了我,它现在保存在我的书柜里。

  闲暇时看书,愈看愈觉得中国语言的优美、凝练、广博。那时,没有零用钱,想看书又没有钱买,好朋友秋香替我想了一个办法:去外面捡麻袋线卖钱,记得第一次卖了五毛,她不要,让我去买自己想看的书。我买到了属于我的第一本书(小人书)。捡东西时留下后遗症:一瞥见废物堆就喜形于色,如同失常般载歌载舞,总想捡点什么回去好卖掉买书。后来上了中学,学校里的图书馆成了我的好去处,还有同学们的藏书,为了抢时间看完借来的书,以至于熄灯后还在被窝里挑灯夜看。灯是手电筒,要捂严了才不会漏光被生活老师发现。一本一本的书看下来,奇怪眼还是好好的,没近视。还记得上学时在化学课上埋头苦读小说,不自觉喜形于色,漏了马脚,被警觉的老师捉起提问问题,机智中蒙混过关,现在想想就窃喜。

  那时我偏爱古典诗词和历史,在笔记本上大量抄录了李清照、李煜的词,也算是“少年不解愁滋味”了。直至现在,由于持续不断的阅读习惯,我几乎一日不能无书。李渔说:不读书之人,言谈无味,面目可憎,我不关心言谈面貌,对于我来说,最主要的是,倘若无书可读,我的日子,便没有趣味可言。每一个人,也许都会有类似的梦,在遥远的异地,渴望走在不同的风景里,在一本又一本的书里,我可以让自己的心启程,从一个地方走向另一个地方。人生的积淀,可行万里路,亦可读万卷书。
  我无法丈量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一本让人受益的好书,也许就是一次生命的拓展。总希望在浮生半日的悠闲里,陪伴我的,是一杯清茶,一卷好书;总希望喧嚣繁复之后,留一隅书香,让好友相聚往来吟唱…… 喜欢读书,轻轻涌来的历史使就像一场久违的夜雨,随风而来,入心而化,来去之间,将蒙尘的心灵清洗得纤尘不染,从流走的岁月里,翻开的书页中漫生着洁静的灯光,精致的词汇是一些精致而又自足的灵魂。
  有时在夜里独自思索,有时在书页里苦苦寻觅,思索那命运的永不可解,寻觅那初始的真挚悸动,其实人生也是一本书,现在的人更需要一些古典的心情,温柔的心情和一颗经过污染还能沉静的心去品读回味,桌上摊开的是人生,窗外流逝的是岁月,灯下独坐的,不是过客,是归人。
  时光如流,夜色如墨,而我总是倚着床,点着灯,仍痴痴的读着文字,就似读春季的鸟语花香。读夏季的雷鸣雨飘。读秋季的梧桐落叶。读冬季的冰封雪塑。岁月悠长,我寄情于书我便永不孤独。我与文字有着永久的盟约。时乖命蹇她将我安慰。患难悲愁她为我解忧。一卷在握,忘了世俗的繁琐,尘世的纷争;窗外,清风掀帘,皓月如流,唯读书,才是良伴,随时伴在左右。书是我的生命,在我饱尝无情冷眼时,唯有向书中觅知己,做个快乐读书人。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