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曹妃甸文学

柏各庄农场的“三件宝”

发布:2016/1/27 10:30:05  来源:曹妃甸报  浏览次  编辑:张玉江
   编者按:今年,是国营柏各庄农场建场60周年。从60年前的一片盐碱荒滩,到如今拥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三个“国”字头招牌,其中浸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在曹妃甸人口口相传的俗语——“柏各庄农场‘三件宝’——蚊子、小咬、泥粘脚”中, 我们更可以看到当年创业者的艰辛。

  许多地方都称自己的土特产为宝,并都以简洁干脆的顺口溜形式形成这个地方的谚语,如流传较广的“东北三件宝——貂皮、鹿茸(或人参)、乌拉草”,“保定府三件宝——铁球、面酱、春不老”……柏各庄农场是1956年始在唐山东南渤海沿岸的盐碱荒滩建立起来全省最大的国营农场(后改称河北省柏各庄农垦区、唐海县和曹妃甸区,但至今仍保留这一建制)。建场历史虽然不长,但这里也有类似的谚语,说是“柏各庄农场三件宝——蚊子、小咬、泥粘脚”。

  这一区域属于滦河下游灌区,由于水多尤其是死水坑多,叮人的蚊类昆虫相当多。只说蚊子原先起码有两种,一种个体小些,数量很大,另一种个头大些,当地俗称大花蚊子,数量相对小些。我1983年来这里工作之前,没想到蚊子数量竟有这么多,也没见过蚊子个头竟有这么大。由于从事农业技术工作,要经常到田间去试验和调查,下到地里才知道,蚊子不只在夜间会叮人,白天也同样会叮人,而且凡皮肤裸露的地方都会被成群的蚊子死死叮咬,正在劳作两手有泥水不方便时,你用嘴吹蚊子竟然都不撒嘴,尤其是苇塘里的大花蚊子,见人会像战斗机一样群起而围攻,叮的人疼得直跑。我参加工作之初,一被蚊子叮咬皮肤上就会鼓起红肿的小包,又疼又刺痒,后来记不清是多长时间后再被蚊子叮咬虽还会起包但好得较快而且不再红肿发炎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抗体了或者适应了吧,但被蚊子叮咬疼痛刺痒的滋味依然很不好受。我上大学学的农学类的植物保护专业,虽学昆虫课但学的是农业昆虫学,对卫生害虫了解不多,只知道这两种蚊子都是双翅目蚊总科蚊科蚊属的,至今也不知道确切的种名。大约在参加工作五年后,这里又多了一种足节银白色的黑蚊子,听不到其叫声但叮人也很厉害,常常不知不觉皮肤就被叮了几个大包。我曾带这种黑蚊子交给同学鉴定,记得鉴定结果是双翅目蚊总科蚊科伊蚊属的白纹伊蚊,有人说这种蚊子是改革开放后随进口外国废品传入的,至目前还主要分布于居民生活区。

  当地还有叮人的另一种虫子——小咬,也是双翅目蚊总科的昆虫,但具体是属于蚋科还是蠓科我还闹不清楚,据说是农科所从内蒙古拉来的牲畜粪肥带入的,称其为小咬是因为其个体虽很小,但叮人却很厉害。不注意或眼神不好的往往看不到它,可谓是防不胜防,它比蚊子叮咬得还疼、皮肤鼓起的包还大。

  这一区域为滦河冲击平原和海退地带,按土壤学土种分类,大部分为盐土,土质盐碱粘重,干燥时很硬,潮湿时却很粘。以前的路多是土路,人们多是骑自行车出行,粘重的泥坨不仅粘满脚,让你感受到什么叫步伐沉重,也把自行车盖瓦内和前后车叉子间塞得死死的,车轮难以转动,不要说骑车你就是想推着自行车也难以前行,多是只好把自行车扔在路边徒步行走。有几次我在下农场中途遇雨,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泥粘脚”的滋味,路的表层变粘,泥坨粘满脚,而表层下却仍硬实而光滑,即使是步行因脚趾头抓不住地也免不了跌跤,几次都是弄得满身泥水狼狈不堪。

  当然在我到这里之前,蚊子小咬还要多,泥粘脚的道路还要难走,农垦老职工们经历的困难还要多得多,他们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一步步过来的,农场环境也正是在不畏蚊叮虫咬和不顾道路泥泞的他们辛勤劳动中一天天变好的。

  通过农垦建设者的艰苦奋斗,创造了很多辉煌业绩。这里的水稻和水产养殖都远近闻名,按说大米、鱼、对虾和螃蟹等都是土特产,都可以称为“宝”, 说起这些人们也都会无比骄傲而津津乐道,但却说三件宝是“蚊子、小咬、泥粘脚”,似乎外扬了柏各庄农场那个时期的“家丑”,然而这一带有自嘲调侃或者诙谐幽默意味的谚语,客观记录了农场在开发建设那段过程中特殊的艰苦环境,也折射出了艰苦创业的农垦精神和农垦人变盐碱荒滩为鱼米之乡后乐观自豪的成就感。如今这里的蚊子小咬大大减少,泥粘脚的土路已经很少了,柏油路和水泥路路网密布,早已实现了村村通,村队的街道甚至农田马路也早已硬化,尤其在成立曹妃甸区后实施的农场村容村貌提升改造工程,使农场村队环境有了更大的改观,曾广为流传的这一谚语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了。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