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曹妃甸文学

鸡毛信留下的记忆

发布:2015/1/26 10:03:53  来源:曹妃甸作家协会  浏览次  作者:刘德润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4年我有过送鸡毛信的经历,那时我12岁。

  鸡毛信是特定历史年代的产物。那时需要火速传递的公文信件,都用这种形式进行传递。在信皮上插上鸡毛以示紧急的程度。

  在那个战争年代里,滦县区域内分为解放区和敌占区。多数大集镇日本兵和伪军建立据点为敌占区。边缘地区的乡间村落为八路军活动的解放区。我们村是地处沿海的小村庄,是八路军活动的主阵地。在八路军主持下各村都建立了村政权,分别成立了青救会、妇救会和儿童团等组织。我被选为儿童团团长。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和传递情报。我们村是老解放区,由于受革命教育的熏陶,广大群众对抗日救国有一定的政治觉悟,我们这些儿童团员在幼小的心灵里也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所以对执行站岗放哨等革命任务都从心眼里愿意担当敢为,一年四季不管刮大风下大雨,夏天多热冬天多冷,上岗值班从不耽误一分一秒,而且能够遵守组织纪律从不泄露文件秘密,特别是面对传递鸡毛信这样有一定风险的危险事,都有一股心红胆壮的勇气。那时送鸡毛信主要是两个地方:一个是敌人盘踞的据点里,把信送给潜入敌后的“内部情报员”;一个是送往其他解放区。在这期间,我遇到的危险事不少。记得1944年的夏日一天,我和一个小伙伴前往大集镇胡各庄送情报。由于我俩心情紧张,走得有点慌里慌张,被敌人岗哨发觉了。他声嘶力竭地大喊叫我俩站住,我俩见势不妙撒腿就跑。这时敌人开了枪,幸亏我俩跑进了一个大壕沟,才避免了一场灾难。还有一次我和另一个同伴去姚王庄北的解放区一个小村送鸡毛信。由于天黑路又不熟,竟掉进了一个深水大坑里。我俩浑身上下都湿透了,成了“水涝鸡”,并且还在深水里都呛饮了几口水,经过一番挣扎才勉强爬上了岸。象这样遇险幸而脱险的事还有很多……对于我们这些人小心红肯为革命出力的行动,八路军的区政府经常给予我们鼓励和表扬。我们每完成一次任务,他们除当众表扬我们外,还特意教唱我们一曲抗战歌曲,每到一定阶段,区政府总要召开庆功大会。我记得是当年的小年那一天。庆功会在区公所所在地坨里村举行,会上表彰了所有的模范青救会、妇救会和优秀儿童团。我们村的儿童团是受表彰的头一名。我被表彰为优秀儿童团长,我胸前戴上了大红花,还得到了奖品,我得到的奖品是一条雪白的“羊肚毛巾”。

  鸡毛信这件历史往事已经过去60多年了,如今虽已“物失名灭”,但我仍历历在目。沐浴在太平盛世的今天,抚今追昔,深知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在童年时代经受这种艰苦环境的锤炼,为我一生投身革命奉献事业播下了永燃的“火种”,铺垫了起步的“基石”,它已成为我深藏心底的永恒记忆。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