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曹妃甸文学

“粮票”年代的那些事

发布:2014/11/13 10:10:32  来源:曹妃甸作家协会  浏览次  作者:刘德润

从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销到1994年取消粮食凭票供应,这是使用粮票的历史年代。在这长达40年的年代里,我一直是粮票的贴身人和见证者。期间发生的许多往事,至今我仍历历在目。其中有几件是我印象最深难以释怀的。

1959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我家和社会上千万个家庭一样,饭桌上粮食奇缺。不是吃土糠杂粮,就是用“瓜菜代”填饱肚皮。记得是当年的年关临近,眼看快过年了,为了有点“年味”,父亲出了个主意:想法儿弄点粮票到粮站去买点“像样”的粮食。好年头我家的吃粮是自产自用,用不着什么粮票,我家也没有粮票。发难之时,可幸我家有个亲戚在公社粮站工作,托他弄到了15斤粮票,而后买到了5斤白面和10斤秫米,是粮票救了急,一家人这个“年”才过得有点“生气”。

1964年,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家住沈阳的二姐给我来信,让我给她置办些全国通用粮票。原因是她家儿子要结婚,喜筵上需要吃些大米白面,可那时的城市非农业人口每人每月只供26斤粮食,细粮只占1/10。为办好这事我真是竭尽了全力。先是从亲戚朋友手里借,后是用自家的粮食换,最多的时候是到集市上去买。那时买卖粮票是违法的。有一次我去赶集,在僻静处买到了50斤全国通用粮票,刚要付钱的时候被监管人员发现了,不仅挨了一顿教训,还把钱和粮票都没收了。自己虽然受了点“委屈”,但念姐弟亲情,我还是心甘情愿的。

1969年,我的二女儿结婚,需要置办些衣着嫁妆。国家早在1954年就实行了“棉纺织品凭票计划供应”的政策。我家的布票只有四五尺不足使用,正在我一家为没布票发愁的时候,婆家送来了200斤河北地方粮票,旨在让我用粮票换布票,并说,他们村不少人家办婚丧嫁娶之事都是这样办的。于是我依葫芦画瓢干起了“割甲补乙”的事情。我一家五口人倾城出动。两个闺女走亲戚,我和老伴求朋友,不到半个月的功夫竟换得了布票、絮棉票一百多尺,女儿高兴的说,没想到结婚还能得上粮票的“济”!在这件事情上,粮票又为我家维系生活立了一功。

追忆六十年前的有关粮票的往事,还有许多许多......

粮票是历史发展中留下的一帧缩影,也是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困难的一个有力见证。它虽然已经消失20多年了,沐浴在今天的小康天地里,我仍深情的缅怀它、追念它......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