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曹妃甸文学

过时的糠饽饽

发布:2014/11/12 10:53:36  来源:曹妃甸作家协会  浏览次  编辑:刘德润

我是从旧社会熬过来的人,经历了许多的辛酸苦情之事。而今,每当平静心安的时候,我总爱思念和翻腾这些“苦情账”,其中最让我动情感慨的是:我吃了12年的糠饽饽。

我生于旧社会的民国年间,对糠饽饽是“资深”的饱尝者。对它的情缘是又深又长。说深,是它帮我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对我有救命之恩。说长,是因为从三岁到十五岁它始终与我相依为命,一直陪了我十二年。如今它虽已“物失名灭”,但给我却留下了穷困苦难的深深记忆。

说到穷困,它是当时社会残景的一个缩影。国无实力民无“生机”。残缺凄凉的景象笼罩茫茫大地。国家不强哪有家富。那时我家穷的“冒烟”,住的是土坯房,穿的是破烂衣,家里只有两亩兔子都不拉屎的盐碱地。好年头也打不了几斗粮食,遇到灾荒就颗粒不收,这样的穷家底想吃像样的粮食那是白日做梦!从我记事的那天起吃的总是稗子、黄蓿、土糠老三样。1944年发了大水,连老三样也断了顿,处于无奈母亲只好挎起了讨饭的篮子。那时我年幼无知不知替大人发愁。每年过年我都是苦苦哀求母亲:吃顿像样的饭吧!甭再吃糠饽饽啦!母亲望着我只是咳声叹气,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都怪咱家穷!以后总会有好吃的时候......”结果“年三十”的那顿午饭,端上桌的仍是糠饽饽,一家人过的不是“年”而是“蔫”。1945年冬天姐姐得了伤寒病,吃糠饽饽实在难以下咽,一向不愿求人的父亲,远跑十里到二姨家借来了一升小米,让姐姐吃了一碗小米粥。可见那时人们在穷困中煎熬到何种程度!

说到苦难,糠饽饽是苦难二字的“同义词”,它使我家身受的苦难真是一言难尽。

吃土糠家里没有可供碾压的粮食又没钱买,只好用家里的衣物拿到集市上去换。这换来的土糠又苦又涩,吃在嘴里难以下咽。每到吃饭的时候年幼的妹妹总是愁的连哭带叫,我十一岁的那年冬天,因为糠饽饽天天不离嘴,竟大便干燥的拉不下屎来,母亲一边给我用手抠,一边眼里留着泪水就是这样难咽的苦涩之物,母亲也是算计着吃,父亲挑鱼卖虾费力气,给他吃两块,我和姐姐妹妹一人吃一块,,母亲连一块都舍不得吃只喝些糠面糊糊粥。因为吃糠饽饽我也惹母亲生了不少气。有一次我下地拾柴,回家后肚里实在饿得慌,就动嘴吃了给父亲留的半块糠饽饽,母亲知道后竟失意的打了我一个耳光。事后老人家悔恨交加,摸着我的头不停地说:“妈妈对不起你......”母亲打我耳光,不是母不爱子,而是苦难逼出来的。

有一句俗语叫“民以食为天”,“天”就是非常看重的意思。那时候人们为啥把糠饽饽也看成“天”呢!就实而言,是处于万般无奈。父亲曾在饭桌上不止一次地说过:“咱一家人命薄啊!生来就是吃糠饽饽的命......”有犟脾气的姐姐总会顶撞父亲几句:“认命有啥用,咱家要是赶上好时代,糠饽饽早就换成白面的了!......”那时我年幼无知,不知道他父女二人谁说的对,直到我进入社会,目睹了大量事实后,才明白:民以食为天是对的,听天由命是错的。

苦熬黑夜的人总是盼望天亮。在那受尽折磨的日子里,我一家人总是期盼吃糠饽饽的日子早日结束。盼星星盼月亮,我家终于盼来了“阴转晴”的日子。1947年我村进行了“土改”,我家分了两间房子五亩地。全村的穷苦人都和我家一样苦尽甜来、苦脸变成了笑脸。当时为穷人掌权的贫农团决定:当年的腊月十五为“翻身日”,全村的贫下中农共同吃了一顿有两样饽饽(土糠的和白面的)的“翻身饭”。这顿翻身饭为我家的糠饽饽日子划上了句号,成了我家过上温饱生活的起跑线。此后,我家的日子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见证这节节高的信物是饭桌上不断升级的玉米饽饽、白面饽饽、肉馅饽饽......

糠饽饽,在我家的饭桌上已经消失六十多年了,但我仍忘不了它,因为它在苦难拮据的岁月里,为我家立下过填饱肚子的“大功”。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