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曹妃甸文学

一缕馨香传家风

发布:2017/7/28 10:36:57  来源:曹妃甸报  浏览次  编辑:张玉满

  去年,女作家郝景芳的一部《北京折叠》引发了文化圈的广泛关注。不仅仅因为这部小说荣膺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更因为它触及了社会分层、阶级固化,原生家庭是否决定孩子命运等深层次话题。不由得令人联想起另一篇热议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抛出的观点: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父母是何种层次的人,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受何种家风的熏陶。家风,如同思想、观念、作风的“DNA”, 籍此孕育的家庭成员,“精神容颜”具有较高的相似度。

  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有位朋友谈起他的父亲,退休前是部门的官员,经常告诫他为人处事的道理:“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 ;“世界是倾斜的,你如果正了,那么你歪了”;“敬小人不敬君子。不敬小人会给坏你的好事,不敬君子,他却有容人之量” ……

  我虽然觉得和孩子交流处世哲学是正确的,但还是为这些“警世格言”隐含的真实和冷酷,不禁后背发凉,不寒而栗。无论“名利”多诱人,也宁愿有自己的拒绝与坚守, 秉持“敬君子方显有德,远小人不算无能”的原则,保持自我的真性情。

  涉世之初,初次见识了一些勾心斗角、虚伪势利的阴暗面的时候,也曾幻想过自己如果出身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在一个饱读诗书谙于世事的家庭中,父母能授我一身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好功夫,一个洞悉世事,参透薄寒的慧眼,将会少走多少弯路,少吃多少苦头。

  然而经过生活的感悟,工作的历练,并用乐观、好学,勤勉,营造出自己的一片美丽的人生风景之时,却更加笃信“吃苦就是吃补。才知道有一种家风的传递,身教胜于言传。

  我父亲是普通职员,母亲是医生,他们为人淳厚真诚,信奉“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断然讲不出圆滑机巧城府极深的精明算计之术。他们没学过中庸之道, 却能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在点点滴滴的耕耘和付出中教会了我们海纳百川的隐忍和包容,他们不会取巧奉迎,见风使舵,更不会走捷径,却勤勉踏实,相信“干”永远比“想”离成功更近。他们质朴谦和,却给了我们好学上进的天赋和性情。让我们凭借自身的力量在生活的路途上走得更远更扎实。

  我的父母心底纯净,没有受到那些倾斜的价值观和成见的熏染。几个月前,妈妈捡了个大钱包,里面近两千元,十几张卡,还有身份证。来不及给爸爸做饭立刻就送到派出所。爸爸就打趣她好事做的不彻底,不明财务会被充公。妈妈就非要我们发朋友圈找失主,果然不一会就找到了,然后兴致勃勃专程陪失主再领回来。比找回钱包的人还开心兴奋。正直与善良能打败金钱的诱惑,好家风凝聚的正能量,让一家人都感受到了拾金不昧,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满足和光荣。

  细数我家最“主流”的家风,那就是“尚学、钻研”。父母对知识对书籍的尊重虔诚,使我们从小就热爱读书,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眼科学术论文得过一次全省的一等奖,奖品之一的大笔记本,记录了她行医的心得体会,她还喜欢阅读摘报,每次看她认真在本上书写,那种对知识的热爱,执著,痴迷的状态,给我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爸爸虽然不如妈妈爱学习,但是对书本也是“迷之崇拜”,只要我们手里捧着书,他就不会吩咐你去干家务。他心灵手巧,爱钻研,钳、车、 铣、刨、磨、镗无不精通,小时候,家里的饭铲、钢勺、收音机、自行车、大铁床,都是他亲手做的,他给妈妈带来居家生活的安全感,孩子们也因此非常崇拜他。

  在父母的感召下,孩子们都通过努力,全部走上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大姐还当了领导,我加入了区作协,二姐擅长英语绘画,培养自己的女儿成为了一个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专业的硕士生,代表学术团体去过五六个国家。大姐的儿子硕士生毕业,女儿也考上了大学,我的女儿荣获河北省“三驾马车”杯作文比赛二等奖和唐山市作文比赛的三等奖……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几乎都是拜书之所赐;而当读书尚学成为一种家风世袭时,又成为了一种高度的自觉。

  星云法师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家庭,孩子很多,父亲没多少收入,一家只能天天吃青菜。孩子就问:为什么人家有肉吃,咱家只能吃青菜?父亲说:孩子, 对不起 ,爸爸没本事,赚不了大钱,不能给你们买很多好吃的。孩子听了说:不,爸爸,你很伟大,你养育了我们一家人,非常不容易,青菜也很好吃,我们都爱吃,我们很感恩。

  我们就是父母递给世界以家风为设计风格的名片,尽管不是烫金浮雕豪华版的,却也清新淡雅,质地精良,品位不俗。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