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曹妃甸文学

芦苇情怀

发布:2014/11/10 7:52:25  来源:曹妃甸作家协会  浏览次  作者:王娟

2500年前秦地的一首民歌《诗经·国风·秦风》中写道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苇仿佛天生就具有诗的意境,那在水一方的倩影,披霜戴露,朦胧羞涩,如衣香鬓湿的女子涉水而来;芦絮纷纷,轻柔缥缈,雾茫茫一片缟素,又如伊人眸光,泛起秋水涟涟。

芦苇择水而生,生长在沼泽、湿地、河岸、湖畔的浅水滩涂中,常形成苇塘,在世界各地均有生长。在欧洲国家的公园湖边,经常可见到芦苇优雅的身影,开花季节特别美观。芦苇节还是南非斯威士兰王国的独特节日,在每年8月底或9月初举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去参观游览。芦苇在中国则更为广布,从东北平原,到内蒙古大草原,再到新疆河谷,更有华东长江流域、华北平原的白洋淀,都是芦苇集中分布的地区。著名的荷花淀淀派作家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就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光作背景,用飘飞的芦花,洁白如云如雪的苇,衬托出女主人公对新生活的欢乐憧憬和昂扬乐观的战斗精神。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它夏秋开花,有花不鲜艳,没有丝毫的幽香,但它是保护湿地环境和野生动物的重要植被。芦苇杆含有纤维素,可以用来造纸和人造纤维。中国从古代就用芦苇编制“苇席”铺炕、盖房或搭建临时建筑。芦苇杆粗坚硬而又耐用,是五、六十年代本地农民建房不可缺少的材料。把它砌在墙体内,可起到连接墙体“钢筋”的作用。打成苇箔,放在房顶上,然后铺草或挂瓦,结实耐用、冬暖夏凉。

自古就有用芦苇的空茎制造的乐器——芦笛,芦苇茎内的薄膜做笛子的笛膜使用。芦苇穗可以作扫帚,花絮可以充填枕头。芦苇的根是一种中药——芦根,性寒,味甘,功能是清胃火、除肺热,主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等症。现代的人们则开发了芦苇的艺术价值,芦苇画是民间艺术品的一朵奇葩,堪称“绿色艺术画”, 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带给人们浮躁疲惫的身心以清新的抚慰。

在家乡的盐碱滩涂河边,每年的春天,一根根初生的芦苇嫩芽,不甘寂寞地刺破了水面指向了天空,满塘的芦苇如春笋般一节一节向上拔。在苇塘的边沿沙坑、水坑边,会有一些很甜的嫩苇钻儿或者很白很美味的嫩苇根儿,放在嘴里嚼嚼,决不亚于现在吃各种美味水果的感觉。等芦苇长到一人多高,苇叶就可以做哨子了。把叶子从叶柄处卷起成筒状,捏扁一头放在嘴里吹,卷的短时,吹出的声音尖锐而响亮;卷的长时,吹出的声音就很沉闷、浑厚。过了清明,高过人头时,苇莺开始“喳喳喳”鸣叫起来。芦苇在春雨中亭亭玉立,在春风中倩影婆娑,在春阳下青翠似竹,绿得原始,绿的自在;它在春水中无拘无束,尽情地摇曳着凝重的墨色,它在苍翠的湖绿中,把一只只绿柱深深地扎根于浅浅的水中,荡漾着它的蓬蓬勃勃……

下过雨后的芦苇荡显得格外热闹,水鸟、野鸭多了起来,给碧绿的芦苇荡增添了不少气氛,水禽们却乐此不疲地把家安在这里——几根芦苇一交叉,鸟儿们含来的杂草丝麻有序地缠绕在交叉的芦苇干上,内部再用软草铺垫,任凭风吹打也无可奈何。

夏天,浩瀚的芦苇荡无风也起波,荡漾着绿色的波澜,有风更起浪,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不知疲倦地和着风的节奏,悄声细语地跳着美妙的舞蹈,张扬着生命的顽强,在阳光的照耀下,凝重着一抹淡远空灵,绵延着原始般的散逸和清淡。

秋天的芦苇荡广袤而又纯净。淡淡的阳光下,苇叶毫不吝啬地挥洒着即将褪去的绿色,似乎努力烘托那泛白的芦花。和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夕阳的余晖给茫茫芦花镀上了诱人的金色,连绵不绝,延伸至天际。渐渐地,风势转强,掀起阵阵波涛,“沙沙”声变成了“哗哗”声。

为了寻找遥远的童年记忆中的芦苇荡,我常驱车前往曹妃甸湿地,企图在那里寻找到我梦中的干净碧水和蓬勃芦荡。在湿地小路行走,初冬渐渐枯黄的草木给人以萧瑟冷清之感,两边茂密的芦苇荡金黄,宛若闪耀着点点银光的海洋,柔软绵长的芦花随风起舞,成为了冬日里的绝色美景。广袤丰富的水草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冬天的曹妃甸湿地依然是鸟儿的乐园,黑鹳、野鸭等多种珍稀鸟类来到芦苇丛里集聚、觅食、歇息,充满了诗情画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古诗经中的美丽画面在这里重现。偶遇一汪碧湾、一带小河,仿佛是画中的一景。忽然飞起的鸟儿在空中追逐嬉戏着,它们让天地间多了一份灵性,使人与自然更加融合。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