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曹妃甸文学

乡村物语-蝇 甩

发布:2014/10/13 22:55:35  来源:曹妃甸作家协会  浏览次  作者:阡陌行

      道家文化的象征之物——拂尘,转换成民间的日常生活用品,便有了一个形神毕肖的名字——蝇甩。这种身份的变化,说不上是华丽的转身,但其用途的转换,可谓独一无二,绝对地让人叹为观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三教此长彼消,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劝人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尊者便是孔圣人;佛学劝人积德行善,修成正果,早日成神;道教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方能得道成仙。儒学的图腾当然是书,所谓孔夫子搬家——尽是书是也;佛教的象征物就是那梆梆作响的木鱼了;道家的法器自然就是那柄白色的拂尘。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影视剧作品中,道家的代表人物,无论是鹤发童颜的太上老君,还是民间敬若神明的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这些人物一出场,右手持柄,整个拂尘放在左臂上,一幅仙风道骨、令人敬仰的耄耋老者形象。那柄拂尘便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拂去尘世间一切烦恼,追求人类最高境界。而蝇甩则是凡人手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件日常生活用品,用途单一,驱赶蚊蝇之用。如此高贵神秘之物何以身份如此降低?在中华文化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因为我一直以为无论是材质,还是形状,拂尘和蝇甩没有任何区别,只是由于手握他的人的不同,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上了大学,系统地阅读了一些古典名著,对制作佛尘和蝇甩的材料才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三国演义》有两处写到了佛尘: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写关公被砍掉头颅,血淋淋的无头身躯四处游荡,阴魂不散。后得到玉泉山老僧普净指点迷津,稽首皈依。普净出场,便手握麈尾。第七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即著名的空城计,诸葛亮独坐城楼上,左有一童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麈,鹿的一种,古人取其尾做佛尘,故名麈尾。由此看来,制作佛尘和蝇甩的材料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蝇甩,这个俗之又俗的名字,就高度概括了这个物件用途。在沿海平原地区,由于地势低洼,杂草丛生,为蚊蝇的繁衍滋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业刚刚起步,生产杀灭蚊蝇的药剂还少之又少,这也是我国当年举全国之力开展灭“四害”(老鼠、跳蚤、蚊蝇、麻雀)群众运动的意义所在,为了消灭对人们身体有害的生物,当时条件下,只能采取那种人海战术,后来有了敌敌喂等灭虫剂,现在杀灭蚊蝇的药剂更是数不胜数,当然用不着拿蝇甩去笨拙地驱赶蚊蝇了,蝇甩退出人们能的生活领域也就势所必然。
      实事求是地说,即便在过去,蝇甩也是很珍贵,不是每家都有条件置办的起的。制作蝇甩的材料是天然的马尾,能集攒够制作一把蝇甩的马尾,得有几年的功夫,因为从一匹马上采几根马尾没有太大妨碍,但不可能把一匹马的尾毛全部薅光。马又是大牲畜,除非得了不治之病或者年老体衰自然死亡,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舍得把马杀掉的。这就决定了凑齐制作蝇甩材料的难度。我们村百十户人家,有蝇甩的也就两三户。因为蝇甩的金贵,所以选择蝇甩的手柄也大有讲究的,粗细要正好被人把握,而且一定打磨得很光滑,长度在一尺左右,一般都是用枣木做柄的。制作时,把马尾梳理好,顺着手柄方向一根根紧贴在木柄的头上,贴一圈用细麻绳缠绕一圈,绑紧,直到把准备好的马尾按这个步骤全部绑好,一把蝇甩就做好了。拿在手上,用力一甩,马尾冲击空气的力量会发出啾啾的响声。
     村里用蝇甩的人都是上了年岁的老人,而且即便是在那个年代,驱赶蚊蝇的使用价值并不是主要的,重要的还是喜欢这样一种纯天然的老物件。闲暇时甩甩它,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据说道教名山武当的道士们,便将拂尘发明成一种独门武林暗器,其套路有几十种之多,杀伤力极强,也算是物尽其用的另一种表现吧。
    养马的少了,凑齐做蝇甩的马尾就更困难了,所以现在能见到的蝇甩应该具有很高文物价值的收藏品了。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