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柜族”盼居有其所 保障房建设任重道远
近日,一批名为“住人集装箱”的宿舍在山西太原文瀛公园内亮相,吸引了众多每日来公园消暑的游客的目光。中新社发张云摄
近年来,居高不下的房价催生出一系列“蜗居”新词汇,如“蚁族”、“柜族”、“胶囊公寓”等。新奇背后是加速推进中国保障房建设的迫切性。
与聚居在集体宿舍的大学生“蚁族”不同,“柜族”大多是居住在集装箱中的农民工。在深圳、上海、东莞、长沙等地,住人集装箱已屡见不鲜。
对很多生活在城市的低收入者来说,每平米动辄上万元人民币的商品房让他们只能望房兴叹,而廉租房、公租房又“一房难求”,无奈之下,“蚁族”、“柜族”应运而生。
“柜族”们用集装箱做其“房屋”的整体骨架,那里除了冬冷夏热,舒适度低外,有的还未通水通电,生活十分不便。另外,由于集装箱房大都没有占地许可,居住人往往提心吊胆,随时担心“房子”会被吊走。
但住人集装箱因价格低廉,还是受到一些低收入者的青睐,将其作为过渡性住房。针对集装箱改造房,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些商人开始订做、购买集装箱然后以较低的价格对外出租。“每个集装箱每人每天6元”的广告在深圳、成都等地见诸报端。
事实上,用集装箱作为住房并非中国首创。在英国伦敦东部有一个“盒子公园”,由60个集装箱拼凑而成。“盒子公园”是一零售商务中心,内有各种店铺。但与中国“柜族”是在生活所迫下作出的无奈选择不同,英国人的集装箱房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和低碳节能的建筑方式是加以宣扬的。
除集装箱外,“大篷车”、“三轮车”、“涵洞”、“电缆井”等也成为许多中国城市边缘人的“蜗居”之所。这些别出心裁的居住方式无疑折射出目前低收入民众对保障房的渴求。
官方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间,全国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约1700万套。逾2600万户城镇家庭住上了新房,近1亿人口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保障房政策已经初见成效。
但问题也同时存在,保障房质量低下、区位偏远、公房私用、申请困难,每一条负面消息都牵动着盼房民众的神经。
围绕房子出现的“柜族”、“蚁族”等新词汇,传递出城市底层民众的无奈和辛酸。而要让“柜族”、“蚁族”们不再另类“蜗居”,中国保障房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作者庞无忌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文章随机推荐
- 打造3~6岁收纳功能儿童房
- 中国10大超级豪宅出炉:最贵豪宅一套3.8亿元
- 多地微调楼市政策:限购是条红线 踩到即喊停
- “钱荒”下绿地豪掷47.21亿元成为上海新地王
- 2013年1月70大中城市超7成房价同比上涨
- 国家税务总局:房屋交换价格相等免征契税
- 北京否认住房公积金申请爆棚 称余额充足
- 一线城市楼市“回暖”调查:房企试探性涨价
- 国务院专家:未来房产行业利润水平会进一步缩小
- 重庆房产税两年:房价获平抑 上万套房被征税
- 中国百城房价“涨声合唱” 连“演”12个月
- 保定楼市一日成交仅30套 库存楼盘可卖35个月
- 新型城镇化路径探寻:城镇化不等于房地产化
- 广州10年大盘案例:房价涨了十几倍
- 双十二线上战场波及楼市 电商大促网上卖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