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旅游频道 > 景点介绍

蚕沙古戏楼

发布:2015/2/27 8:06:48  来源:转载  浏览次  编辑:佚名

    位置:柳赞镇蚕沙口村
    票价:20元
    简介:蚕沙古戏楼坐落在河北省滦南县蚕沙口村,始建于元代,至今约七百年。建造此楼之初乃是因为平日里演出戏曲可以劳军慰民,在庙会期间则以戏曲鼓乐“迎献”娱神,起初屯土以筑戏台,继而以杆板在高处搭建。到后来,江南商贾,奔走相约,集会相议,汇集银两,自筹材料,在这里建造了蚕沙古戏楼,而后此楼更成为当地历代戏曲演出的胜地。旧时,登此楼可南望滔滔渤海,故又曾称之“望海楼”。几百年间,它曾以宏伟壮观、建造神奇蜚声京东,驰名关内外。
    蚕沙古戏楼高约十五米,座南面北。楼台进深约二十米宽十五米,占地达三百余平方米。主楼左右有配楼,配楼全仿主楼造型缩建,分座于后楼两翼,使古楼整体呈 “品”字型,构成前、左、右 “三面观”的宋元戏台建筑风格。主、配楼顶均为四角攒尖三重檐式,十二个飞檐尖角,各高悬一响钟。楼顶覆翠琉璃瓦,顶檐上筑有琉璃、陶制走兽,檐头瓦当铭以兽面、花卉,做工考究,色彩艳丽。主楼背倚后楼,后楼为重檐歇山式,砖石到顶。楼壁三面佩开镂云透雕圆形花窗。楼内顶,为中国传统木结构。柱枋之间,重重斗拱,纵横交错,层叠构成。其上贴金彩画,有龙首翼身,有金龙、浮云、水浪、净瓶、香草,图案华美,刻画精制。一座古楼,梁、柱、枋、斗,构件多过千余,卯榫结合,严实牢固。台上有描金透雕屏壁隔于主楼、后楼之间。屏壁透雕云龙、花卉、飞鸟、走兽,疏密有致,亦掩亦露,将舞台巧妙地隔为前场后场。前台两棵八棱十围、通身宝蓝的通天石柱上,以  白底丹书镌刻对联一副:
    兴朝百物维勤暂藉休声悦耳目
    盛世四民同乐还将古迹惕心思
    前台正中高悬一黑底金字匾额,上书“蚕沙古楼”。
    清咸丰年间官拜宫廷八旗汉学教习、当过光绪皇帝早期老师的邑人张灿,曾在他的《蚕沙口诗》中赞此楼云:
    百尺近层霄,危楼讶神造。
    俨如灵鹫峰,飞集东溟表…
    1968年被作为“四旧”夷为平地。2013年下半年蚕沙口村自行筹款300万元,计划恢复蚕沙口古戏楼,并于2013年10月奠基动工。新的蚕沙古戏楼在旧址依原貌复建的方式,基本保持了原建筑的结构、装饰风格和古风古韵。为兼顾戏楼的实用性,内部安装了电气、音响、照明等设备,以适应现代的戏曲表演和其他文艺演出需要。
    2014年4月,蚕沙口古戏楼恢复工程竣工,雕梁画栋、飞檐翘脊,“望海楼”重现辉煌。建成的蚕沙古戏楼同时也作为妈    祖文化展览馆。
    典故传说:
    龙王修戏楼
    百里海滩僻野,古楼突兀而立,犹如一峰独秀;建造奇巧独特,疑为鬼斧神工。又因此楼始建于何时向无记载,故引出不少美丽传说。如传:渤海龙王素喜声乐,每年旧历三月二十三日,都要微服到人间看戏。他来往都要在蚕沙河口歇息。于是,他调集神工神将,于一个夜间在蚕沙河口修筑戏楼。那一夜,蚕沙河口至大海深处,火把灯笼,照如白昼,工匠往来,络绎不绝。次日天明,一座戏楼竟拔地而起。至今,当地的人还将这一传说传讲与后代。
    古戏楼十里传音
    戏楼传音效果异常。因戏楼设计奇特,场台开敞,且南濒渤海,近十数里村庄稀疏而无树无岭遮蔽,演戏时“霓裳一曲阙,响遏行云渺”,声响传得很远。有一年庙会,戏楼上唱戏之声,竟使距十里之遥的双井村民,足不出户而清晰可闻。该村人惊叹不已,遂主动集资,又馈赠庙会评戏连台。
    蚕沙口古戏楼与当地戏剧发展
    这座于元杂剧盛行时建起的戏楼,几百年来,楼台之上,“杂剧斗繁华,百技竟拙巧”。到了清雍正、康熙年间,弋阳调、梆子腔经年轮番上演,真可谓“鼓吹杂鐃歌,优孟衣冠娇”。至十九世纪末叶,戏楼上多演梆子和对口莲花落。二十世纪初,更有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携戏班来古楼上演。此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天津鲜灵霞班子的刘兆祥曾在庙会上轮番演出《宝龙山》、《牧羊圈》等评剧。解放战争时期,一些戏剧团自编新剧,为配合扩军在此楼上演出了《送子参军》、《枪毙蒋老五》、《锯大缸》、《兄妹开荒》等剧,有力地宣传和支持了解放战争。建国初期,后加入洪影戏班的高凤英曾同金玉英等名角,常巡回演评剧于此。
    建国初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蚕沙口和邻近村庄纷纷成立评剧班团,沿海一溜十几村的十几个民间评剧班,常在此楼上上演和联合汇演评剧,解放了的渔民真正实现了“盛世四民同乐”。
    交通:
    交通较便利,有公路直达,与天妃宫处于同一区域。
    周边环境:
    周边为广场、街道和住宅,有商店和小饭店,可以提供基本的配套服务。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