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生活频道 > 互联时代

创业板三周年:为何投资者成惟一输家

发布:2012/10/23 11:32:09  来源:网易  浏览次  编辑:佚名

| 三年回顾 |

如果将一家企业从准备上市到最终上市成功整个流程做个梳理的话,那么在这个流程中,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高管、大股东、战投机构、律师事务所、审计机构、承销保荐机构和投资者是这个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参与者。然而在这个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上市公司本身还是上市公司高管和大股东,以及上市中的各大中介机构,他们都是企业上市的大赢家收获丰厚,而投资者却成为惟一的输家,独自承受股价下跌之害……

| 追根溯源 |

与之对应的,创业板三年最大赢家却是那些中介机构,在355家创业板公司上市的盛宴中,创业板上市后的三年内,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合计获得了161.22亿元,占募集资金总额的6%,其中,证券公司又从中获得了大头。

此外,大股东和高管疯狂减持套现,收益丰厚。统计显示,三年以来,创业板重要股东及高管累计减持9.42亿股,合计市值达186.25亿元。创业板成了圈钱板,毫无投资价值可言,一个个神化的破灭打得处于弱势地位的投资者措手不及。

按照创业板最初的定位,推出创业板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培植中国本土类似微软一样的科技创新企业。然而,创业板公司只剩下巨大的融资效应却是新股发行制度的必然结局。

在各方都从创业板资本盛宴中大取其利的同时,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却成为惟一的输家。

据Wind统计,截至10月中旬,创业板上市公司破发比例已超过七成。此外,统计数据还显示,218家跌破发行价的创业板公司共造成“投资者损失”高达507.42亿元。

当然,另一方面,现价高于发行价的公司,也给投资者带来了超越发行价的收益,这部分相对于发行价而言的正收益有390.28亿元。但两相比较仍可发现,创业板的二级市场投资者作为整体仍然是处于亏损严重的状态, 投资者整体净损失约为117.14亿元。

有资深业内人士指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监管层对待不同市场主体的不同态度,造成了创业板的融资者与投资者在权利享受和义务担当上的严重不对等。融资者只要能够进入发行市场,就可以坐享在制度庇护下的发行溢利,即使违反招股承诺得到大笔超计划募资,也可以心安理得。但进入创业板市场的投资者不仅必须承受以畸高发行价上市的创业板股票所带来的股价下行甚至破发的高风险,而且股价一旦成功上行,还极有可能遭遇监管部门的当头棒喝。这种制度安排保证了融资者进入市场,不会遭遇任何风险,而对投资者来说,进入市场却要面对各种不确定性。这种明显的失衡才是导致投资者成为惟一输家的罪魁祸首。

| 记者点评 |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