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复制国外模式之二:移动互联网的微创新
在速度至上、“快”者为王的互联网行业里,不少人笃信“创业的真谛”在于押中下一股“台风”将在哪里刮起,并早早地占好位置,期待着一起被带上天。
但是,从折戟中国市场的eBay、Groupon到意欲进入却挑战重重的Facebook、LinkedIn,这些在海外市场早已被证明了可行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市场”这块巨大而诱人的蛋糕面前,却似乎从未顺利奏效过。
是他们运气不佳、能力有限,还是这块市场真的具有高度复杂性?当我们在预测下一股“台风”究竟将从哪里刮起时,或许更重要的,并不是它在大洋彼岸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力,而是能否在本地再度掀起风潮。
“舶来”的移动互联网
在中国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史上,从来不缺“舶来品”的身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发展早期的瀛海威、东方网景、世纪互联到眼前移动互联网上各种签到类、社交类、图片分享类应用,“拿来主义”几乎被发挥到了极致。
一位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风险投资人曾略带无奈地对南都记者说:“现在,有些模式连我们都没有听说过,创业者一说,我们只好再回过头去了解它在国外发展的情况。”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甚至不仅是具体的产品,整个移动互联网上应用开发的理念和方向也几乎是完全“舶来”的。今年2月,由美国风险投资机构KPCB合伙人约翰·杜尔第一次提出的“SoLoMo”(Social+Local+Mobile,社交+本地化+Mobile移动)概念,正是眼下绝大多数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所供奉之圭臬。
但究竟什么才是中国市场需要的“SoLoMo”应用?
电信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公司首席顾问王煜全指出,现在有不少开发者对本土市场移动互联需求的理解,诸如省带宽省流量,仍仅仅是立足当下,甚至是立足过去的,而“The Next Big Thing”(下一个大事件)所瞄准的,必定是未来两三年后主流使用人群的主要需求。
想想你第一次把iPad交到一个孩子手中,发生了什么吧。他们似乎有一个与生俱来的能力,把一个新鲜事物玩得比你还溜。在未来两三年间,随着低端智能手机性能的不断提升和市场渠道进一步向三四线城市扩散,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年轻人在接触PC互联网之前,率先接触到移动互联网,并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作为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的网络中心,就像曾经的我们,如此依赖PC互联网一样。
走近他们,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想所求,而不是呆在办公室里埋头臆想,或许正是创业团队需要从“舶来”的移动互联网中读懂中国“需求”所迈出的第一步。
中国故事
在上一期《中国“学徒”》的专题中,我们介绍了“为什么会有大批中国创业者选择在CopytoChina的道路上狂奔”。
而当我们继续对这个庞大的“中国学徒”群体进行观察和了解之后却发现,在他们之中,已经有一些人开始尝试着讲述一个全新的中国故事。基于各种商务活动、会议需求而开发的社交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毫无疑问,在“SoLoMo”的概念指导下,移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的结合,必定会为新进入的创业团队展示出一个巨大的“新大陆”。但相比于泛泛的LBS社交应用,幸会的创始人蒋静、在这儿的创始人熊尚文以及一起的创始人谭颖华、揭光发却不约而同地将目标对准了一个需求许久未得到满足的人群———商务人士。
说来有趣,在中国,“人脉”的维系和扩展几乎是一种极度微妙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LinkedIn这类过于公开和直白的商务社交网络,在中国大受质疑。
在你和你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之间,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既相对地保护到每个人的商务关系网络的隐私,又能顺畅地通过引荐、一起参加活动、彼此交换名片等方式让自己的关系网络得到扩展,是诸如幸会、在这儿、一起等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在产品设计时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同时,对于应用本身来说,在什么样的阶段涉足何种规模、类型的活动,在推广、获取更多用户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用户体验,也是创业团队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除此之外,有一些风险投资人向南都记者透露,继异性交友、商务交友等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之后,也有不少创业团队已开始进入以问答形式出现的移动社交应用领域。这或许也将是那些现在看来尚且与移动互联网关联不大的类似Quora、Formspring等问答网站未来极有可能会进入的方向。
尽管创业本身并不只是为了讲故事,但选择讲一个全新的中国故事或是一个中国版的“XX故事”,创业团队所需要考虑的,并不是哪个故事讲起来更轻松,而在于哪一个有着更大的成长空间,并且也更适合自己去讲述。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曾对南都记者坦承,在赴美IPO时向美国投资人讲述一个全新的中国故事,的确困难重重。但由此换来的,是奇虎360自今年3月底登陆纽交所以来,股价和市值一直稳居中概股前十的交椅。
这对大多数刚刚起步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失价值的提醒。
盈利,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我们还没有开始考虑盈利模式”、“等用户积累到一定规模,盈利模式自然会浮出水面”、“难的并不是怎么赚钱,而是怎么烧钱”……这是我们在走访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团队时,问及盈利的问题,总会不出意外地收获到的几种回答。
或许在产品(尤其是社交类产品)才刚刚问世短短几个月的时候,就去追问盈利模式的确有些过于苛刻和不切实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出于吸引投资商还是企业自己生存的考虑,盈利模式却不是一个经得起很长时间等待再去思考、也绝对不会自然而然地被顺利解决的问题。
更何况,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下比烧钱,那些早已成功上市的巨头们显然更舍得一掷千金。
DCM合伙人林欣禾在点评国内类似Cragslist的分类广告网站模式时,曾对南都记者说,面对国内复杂且相对恶劣的商业环境,创业者必须从一开始就将盈利模式作为一个需要长期思考和不断尝试的问题。
同理,在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应用领域,不少投资人也向南都记者表示,这类应用能否将单纯的虚拟社交引入线下、与本地服务类电子商务结合,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或者通过丰富产品线,在多个可能盈利的环节上做出布局,都是创业团队可以考虑和尝试的方向。
毕竟,在整个创业、融资、上市的过程中,盈利能力都是创业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之一。而对于这种能力的修炼,坦白讲,也绝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完成。
相关阅读:
【弹性社交:构建临时的社交网络】
所谓“弹性社交”,相比“SoLoMo”概念下的第一拨签到类应用,如Foursquare、街旁、切客等,弹性社交类应用的核心价值在于“Social”(社交)。
简单来说,它是利用手机的移动特性和位置定位功能,为用户与正身处其周边的人建立起一个“临时的社交网络”。这个网络中的每一个点(用户)都会随着位置的迁移而发生变更,故谓之“弹性”社交。
就目前国内的发展现状来看,在这一切入点之下,根据不同需求的驱动,弹性社交类应用又可以细分为两大分支,即纯粹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人交友和基于活动、会议等特定场景的商务型交友。前者的代表,如陌陌、友加;后者的代表,则如幸会、在这儿、一起、加一,等等。
【社交问答网站:侧重点决定盈利模式和前景】
问答网站已经有不短的历史。最早的问答网站出现在美国,像Google问答、Yahoo问答等都是国外非常成功的问答网站。问答网站的出现,为信息快速、准确地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在这第一波问答热阶段,问答模式就被迅速复制到国内,出现了诸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搜搜问问等问答型网站。
作为社交问答的代表Quora,出现之初的目标就是要将用户头脑里90%以上没有在互联网上出现的信息挖掘出来,创造高质量和有针对性的内容,通过内容社区的运营激发用户提问和回答。在Quora上,用户既可以关注(follow)“人”,也可以follow“问题”和“话题”,个人结点与问答结点、问答结点之间以及个人结点之间有着丰富多元的信息交互。
Quora模式并不是社会化问答服务的唯一出路,它对用户门槛设置较高。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1月,Quora拥有54.7万用户,而创立于2009年11月的Formspring.me现有2400万注册用户,350万日独立访客。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每个人都开放。首席运营官罗·乔伊(Ro Choy)甚至透露,希望Formspring从问答网站向社交网络转型。
Formspring上大部分都是帮朋友解答疑惑的问题。Formspring提供给每一个用户独立的问题主页,访问者可以通过这个主页进行匿名提问,用户可以查看到所有的提问,并进行一一回复。在Formspring上,你似乎更为常见的不是“为何google、facebook、twitter在中国市场不怎么成功”这样的问题,更多是“你现在读哪一本书?”“你喜欢安静吗?”此类问题。
回顾
【创业者复制国外商业模式 VC成为最直接埋单者】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丁家乐 余涛)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文章随机推荐
- 汉庭CEO季琦:汉庭加盟店将超直营店
- 青芒果融资近千万美元拟分拆独立
- 陈年:凡客移动端销售额仅20% 仍要关注品牌
- 图解:分众传媒Q1净利3790万美元 同比增85%
- 传国美9月组建电商新公司整合网上商城与库巴
- 加拿大法院裁定下载音乐无需支付版税
- 华视传媒宣布20合1并股计划 防止股票摘牌
- 部分投资者希望微软分拆Xbox业务
- LinkedIn与FBI合作调查被盗事件
- 四大VC押注优信拍:二手车在线拍卖前景看好?
- 雅虎要求推迟与Facebook专利案审理
- 爱奇艺并购PPS 后者创始人投资人全部套现退出
- 网站总结Groupon前CEO九大轶事
- 虚拟运营商将发放第四批牌照 总数有望达40家
- 新浪推“龙渊”广告平台 营建数据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