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文化动态

唐山骨质瓷的诞生

发布:2015/11/23 14:57:17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浏览次  编辑:葛士林
 历史上,唐山曾经创造了中国近代工业“五个第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唐山还创造了中国第六个第一,就是骨质瓷。

骨质瓷是国际上公认的顶级瓷器,但是作为瓷器的发明者中国,直到上世纪60年代前,尚不知道骨质瓷为何物,始终被排斥在国际高档瓷市场之外。

英国杯碟唤醒中国激情

1963年春天,天津外贸来唐山第一瓷厂洽谈业务,带来一套产自英国的骨瓷茶杯。生产科要技术人员开开眼,就招呼他们过来观看。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王庆祥是工厂实验室的负责人,他小心翼翼地拿起样品,看了又看,怎么也舍不得放手,内心产生了一种想做出同样瓷品的冲动,他拿着样品去找唐山陶瓷业界的高手谭振岭。

檀振岭,唐山郊区岳各庄人,1924年出生,由于聪慧好学,心灵手巧,16岁就被唐山新明瓷厂掌柜秦志新看中,到天津经销处当学徒。解放后,檀振岭被调入唐山东缸窑陶瓷联合厂,专职做技术工作。1962年唐山第一瓷厂建成投产,檀振岭出任工厂陶瓷工艺工程师兼技术科长。

一个是颇有造诣的工人工程师,一个是具有专业陶瓷理论的大学生,檀振岭与王庆祥在经验与理论知识上优势互补、工作上配合默契,因而,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当时参与骨质瓷研制的还有一位老工人叫郝兑庭,是工厂实验室的试验工,人品好,技术全面。

刚开始的时侯,大家全然不知从何做起,唯一的资讯就是当时的翻译名称“骨灰瓷”。既然叫“骨灰瓷”,那肯定离不开骨头了。但是骨头自身不能成型,用什么骨头?配多少粘土?配什么粘土?烧多少温度?大家在一片惘然的情况下,开始了广泛的摸索。

他们先后试过鱼骨、鸡骨,但都没有成功,后来又开始试用猪、牛、羊这些大牲畜的骨头,可找来的骨头多带着残余剩肉,且含胶含油,煅烧后有很多杂质。于是大家就找来一口大锅,锅里放上火碱,把从废品站买来的骨头放进锅里煮,等把骨头里的油和胶都熬出来,再捞出骨头剔肉,风干,粉碎。

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加工着这些原料,当时有许多人听说这是在搞什么“高档瓷”试验,纷纷说这是冒傻气。可就是经过这样一次次带着点“傻气”的试验、调整配方,到1965年,第一件用动物骨灰和瓷土烧制而成的瓷器样品终于诞生了。

这种新瓷瓷质轻盈、半透明,和通常粗厚不透明的陶瓷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它却不是英国样品的奶白色,而是泛着淡绿色。难道这就是骨质瓷吗?

很显然,这与英国的样品全然不同。并且人们很快发现,这种淡绿色的骨质瓷性能极不稳定,除了烧成率极低外,成瓷的热稳定性也很差,放久了就会自然开裂。

但是不管如何,檀振岭和王庆祥都感到中国的骨质瓷似乎离自己已经不远了!

正当大家踌躇满志,信心倍增之时,“文革”开始了,刚刚起步的中国骨质瓷研发被迫中断。1970年,王庆祥离开一瓷厂,去了新组建的河北外贸,而檀振岭,只能默默地等待。这一等,就是6年!

绿骨质瓷的正式投产

1972年,唐山第一瓷厂的生产秩序逐渐稳定,这一年,轻工部和外贸部联合对中国陶瓷行业提出了“上高档,增配套,提高换汇率”的工作部署,这无疑给唐山第一瓷厂的骨质瓷研究重开了绿灯。

早在1968年,“文革”中的第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分到工厂,其中,李洪凯和金秀萍两人先后被调到了工厂实验室,在檀振岭的主导下加入了骨质瓷的实验工作。1974年,毕业于唐山陶瓷工业学校美术专业的林铁良也被抽调进骨质瓷实验室。这期间,原东缸窑陶瓷联合厂老厂长崔金祥在出任邯郸陶瓷公司经理几年后,重回唐山第一瓷厂任厂长。崔金祥对骨质瓷研制工作强力支持,要求全厂各部门都要积极配合和支持。

骨质瓷研发在檀振岭和新团队的努力下重新开始了,大家在1965年绿骨质瓷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配方,定型工艺,并努力寻找变色机理的突破口。

把绿色骨质瓷变成白色看似简单,其实很难,经过上百个配方实验,都收效甚微。而每一次配方的调整,都要经历一次从原料制备、成型、干燥、烧制、以及复杂的化验分析过程,并且还要与以往实验结果进行比对、论证,每个过程的周期,至少需要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

1975年,在白色骨质瓷难以突破的情势下,“绿骨质瓷”工艺逐渐定型,唐山第一瓷厂开始成批量实验性生产,并给这个新产品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绿宝石”。不久,就有香港的客人前来订购绿宝石骨质瓷,它需要有个外销的商标,工厂为它起名“庆典”,“庆典”的寓意是为唐山的骨质瓷而庆贺。

就在唐山第一瓷厂决定把骨质瓷研究继续进行下去的时候,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第一瓷厂处于地震冲击波带,是一个重灾区,厂房全部坍塌,人员财产损失惨重。尤为不幸的是,骨质瓷研发的领头人檀振岭在地震中不幸罹难,年仅52岁。

唐山骨瓷成为中国陶瓷的珠峰

1978年,经过震后简易复建,唐山第一瓷厂在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开工,骨质瓷研究也在震后的简易房里由李洪凯领衔的第二梯队重新开始。

不久,第一瓷厂的骨质瓷研究项目被列为国家科委、轻工业部和河北省的重点科研项目。为确保项目进度,唐山陶瓷公司决定从唐山陶瓷研究所抽调力量,与工厂配合成立技术攻关组。攻关组办公地点设在第一瓷厂,组长是唐山陶研所工程师王淑英,成员有第一瓷厂李洪凯、金秀萍、林铁良与陶研所工程师王贺勤等5人。第一瓷厂同时安排王尚工程师为骨质瓷中试生产专职工程师,开发科张洪生负责项目管理工作。同时,工厂实验室也充实了张晓军、吴秉利等新人。

1982年春天,骨质瓷技术攻关组终于找到了瓷体呈色、变质的原因及规律,唐山骨质瓷从此由绿变白。

1982年7月,国家科委、轻工业部委托省轻工厅邀请全国各地陶瓷专家汇集唐山,最终权威宣布:唐山骨质瓷各项理化指标和外观质量均达到国际高档骨质瓷水平,获得国家验收通过。

至此,中国宣告骨质瓷独立研发成功,中国结束了不能生产骨质瓷的历史。唐山骨质瓷技改项目的成功让世界感到震惊,唐山骨质瓷一举成为中国陶瓷的珠峰。

唐山为中国骨质瓷的研究奋斗了27年,1990年,唐山第一瓷厂向国家专利局申报了中国骨质瓷国家发明专利,它向世人表明,中国骨质瓷是唐山人研发的。但遗憾的是,这个专利并没有得到切实的重视与维权,以致骨质瓷在后来陷入了无序发展与竞争的局面。

所幸,2013年3月28日,唐山骨质瓷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唐山骨质瓷”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再次强调了唐山骨质瓷的首研者地位。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