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信息资讯 > 热点聚焦

曹妃甸循环产业链解除海水淡化后顾之忧

发布:2015/5/4 18:14:42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  编辑:佚名
   本报记者杨丽娟

  提起渤海之滨的曹妃甸海水淡化项目,人们最先想到的,总是其日产上百万吨淡化海水为北京“解渴”的美好未来。然而,输出淡水的海水淡化项目,一并产生的废弃浓海水曾经是一大难题。

  不过,随着唐山三友集团浓海水综合利用项目的成功实施,这些产自曹妃甸工业区的废弃浓海水,如今通过一根长达50多公里的地下管道,就可直达位于南堡经济开发区的唐山三友集团。这不仅解决了环保问题,而且变废为宝,将工业废水化成了年产量40万吨的纯碱。

  近年来,首钢京唐、华润电力等项目先后落户曹妃甸,这些“大钢铁”、“大电力”企业无一例外都是耗水大户。“仅首钢一家每年就需要淡水3000多万吨。”首钢京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而在工业用水之外,曹妃甸还希望为200公里外更加缺水的北京提供淡水。怎么办?向大海要淡水成了唯一的出路。

  首钢京唐公司和北控阿科凌曹妃甸海水淡化公司都进行了海水淡化项目的探索和建设。但是,新的问题随之产生:海水淡化在提供淡水资源的同时,又将产生大量浓海水。这些浓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矿物质等,如果直排入海,长此以往,将导致周边海域海藻、鱼虾绝迹,甚至成为死海。

  正在两家企业为此犯愁时,早年落户曹妃甸南堡经济开发区的唐山三友集团也在为另一个难题苦恼:生产纯碱所需的原盐缺口越来越大。

  如果能将浓海水用于生产纯碱,岂不是一举两得?带着这样的想法,三友成立了浓海水综合利用攻关小组,凭借国内领先的盐化工技术实力,以及与河北工业大学海水淡化研究中心等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的合作,历经几千次试验后,终于在国内率先开发出用浓海水生产纯碱的新工艺,该工艺获得了中国纯碱协会科技进步最高奖。

  随后,三友投资5亿元,建设了长达50多公里的地下运输管道。管道的一端,是首钢京唐公司海水淡化产生的浓海水,另一端则是三友自主研发设计的大型澄清装置,经过一道道工序,浓海水一年可产40万吨纯碱。

  “以前我们是购买原盐化成浓盐水,再用于生产纯碱,既消耗原盐,又消耗淡水。”唐山三友集团技术中心规划发展部部长冯文华介绍说,现在用浓海水,一年算下来,可以处理利用浓海水1800万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节约水资源1000万立方米,创造的效益高达3.5亿元以上。

  而类似的企业内、企业间的循环经济,在曹妃甸并非个案。

  就在海水淡化项目的“上游”,华润电力与北控阿科凌也组成了另一个“链条”。“我们发电产生的蒸汽余热输送给北控阿科凌,作为海水淡化项目的热源;他们产生的淡水,则通过管道流进我们公司,用作发电冷却水。”华润电力(唐山曹妃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涂洪俊告诉记者。

  今年年底,华润电力二期燃煤机组—也是河北地区第一台百万机组—有望开工建设,首钢京唐和北控阿科凌的海水淡化项目将进一步扩大,而三友的浓海水综合利用项目也将“喝进”更多的工业废水。一条“电力生产—海水淡化—浓盐水制盐—盐化工制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正在曹妃甸持续壮大。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