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生活频道 > 互联时代

数字阅读未来的三种场景想象:根基仍在内容

发布:2013/8/26 9:21:09  来源:网易  浏览次  编辑:佚名

钛媒体注:这是独家系列《消失的纸张》之三,钛媒体作者,多看科技副总裁、多看阅读负责人@胡晓东,作为一个数字阅读从业者,对数字阅读的未来做了更多富有建设性的深度思考。胡晓东人为,想到出版,首先要突破纸和“一本本”的概念,解放头脑,虽然科技新玩法这么多年一直在变,粘住我们的仍是里面的内容;其次,想象三个场景之下,纸是未来不可知的模式,而新模式的运营也可以用兴趣、话题、众包与交叉补贴来概括。

社交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价值不断被质疑。产业变局已不可回避,我们想建立一种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人之间的对话机制,更具建设性,也更具沟通性,故有此系列文,本文作者为多看科技副总裁、多看阅读负责人@胡晓东。该系列文章都在钛媒体独家首发。要想将数字出版的问题说清楚,脑子里想着纸是不行的,“一本本”的概念是纸时代的遗存,我们需要回归书籍与杂志的内容本质去看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书除了是思考的载体以外什么都不是,或者说具备思考载体特点的东西都可以称为书,而杂志无非加了一个“定期性”、“主题性”、“立场、态度的延续性”的特征而已。

只有我们解放了头脑,才会发现面对的世界有多大,才会发现市场机会有多么广阔。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每年的全民阅读报告中都说中国人的平均图书阅读量只有4本,除去教材连2本都不到,而美国是40本,这么看来,中国市场除了人口优势外似乎很难有拓展空间。可是,难道刷微博、微信,看新闻网站,网上找资料不叫阅读吗?

不夸张的讲,腾讯、新浪、百度这些互联网巨头本质上都在吃阅读的饭,他们创造了数以万亿的市场价值,远大于出版业的总和,这就是科技所推动的产业“兴替”!

但是,科技所能制造的只是“流行”,而“流行”永远会被下一个“流行”所取代。我们曾经认为QQ是不可战胜的,但微博出现了;我们仰视微博的如日中天,但微信出现了。这时我们不禁要考虑一个问题,这个颠覆来颠覆去“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科技兴替背后,真正持久的会是什么?

我们会受到一种科技新玩法的吸引,粘住我们的却是里面的内容,可是谁来贡献这些内容呢?

新浪是名人主导,微信是朋友主导,这里就出现了能力和动力的问题,贡献有价值内容如果缺乏一种激励与回报机制,持久性很难保证,最终会沦为营销工具与吐槽工具。

同时我们会发现,碎片化的信息纵有三千弱水,而真到用的时候我们却经常找不到一瓢来饮。于是,习惯于一切使用科技解决问题的互联网人搬出了法宝——UGC、大数据,这非常好,但你能聚集到些什么呢?最终还不是在新闻、购物上争来抢去,对信息应用的贡献实在有限。

事实上,科技只是信息的工具与载体,信息只有经过人工的、专业化的选题、筛选、整理的系统化编辑后才可以成为“知识”,才可以用起来。信息应用正在取代信息获取成为互联网核心!只有“真正有用”才会“真正持久”。

所以,当传统的出版人与媒体人被互联网的新玩法搞得怀疑自我时,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只是乱花迷人眼的十八般兵器,内功秘籍还在自己手里,问题在于,你困守的纸已经成了逐渐朽坏的砍柴刀。在这里,不免又引出一个问题:互联网企业能否依托自己巨大的资金实力与用户影响力脱离内容生产者,而内容生产者是否也可以自立门户,做到“内外皆修”呢?

的确有一些企业开始了这样的尝试,但出路要不走向类型化,要不无疾而终。其原因在于,移动互联解放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用户兴趣划分越来越细,与之匹配的内容提供者也必然越走越专,而这个“专”字没有长期积淀怎么可能建立得起来?

但是,人们接受这些内容的渠道是需要集中的,故此垄断属于互联网,分散属于内容商,跨界谈何容易!

既然彼此干不了对方的事,就看怎么样合作吧。我们不妨换个更为轻松的角度,假设在互联网与内容商充分融合的状态下,能为一个普通用户带来什么?(为便于大家有感性的认识,里面提及一些媒体、书名和人名,请理解。)

1、早上打开手机看新闻,大数据系统依据兴趣匹配推送感兴趣的新闻,而新闻本身是多维度的,比如说某手机发布会,钛媒体的角度是产业价值;时尚杂志是设计美感;爱范儿是产品评测……同时,编辑会依据你的兴趣让你进入一个讨论组发表意见,而这些意见如果有足够的价值也可进入新闻之中让更多人看到。

你愿意贡献内容,因为这个兴趣组里都是些和你气味相投的人,讨论氛围很好,再说发表了还可以获取积分与荣誉,何乐而不为?在这个新闻中,你发现自己对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背景产生了兴趣,希望有系统性的了解,中信的那本《数字战争》就推到了你的面前。

2、你打算驱车出门旅游,这时的手机地图不仅仅是导航而已,你可以按照专业级的《中国自助游》所骥,也可跟随《徒步中国》与《背包十年》的名家路书探索未知。当然,你也可以将自己的旅游心得、体会发布出来,编辑会在筛选后将它发给更多的同路人。

如果你写的足够好,你会惊喜的看到作者乐于在新版图书更新中接受你的内容贡献。到了地方,你想吃点东西,你惊奇的发现周边餐馆有一个居然是美食家小宽胖推荐过的,他的食记让你垂涎三尺,但与此同时,你发现另外一个美食家董克平对这个餐馆有另外的理解,编辑为此掀起了PK,你决定在吃了以后再看自己站在哪一队。

3、你是一位程序员,以前你很难知道什么书或者这本书里的哪一部分会帮到你的学习与工作。而现在这已经不是问题,专业的编辑早已将你的学习目的拆解成许多话题,你的同行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告诉你要的东西在哪本书里的哪个章节,于是你组合好几本书的章节形成了全是“干货”的那本书。

以上这几个简单场景,是否是未来,我不能确认,我唯一可以确认的是,这些新模式的根基还是高质量的内容与专业化的编辑,这些新模式的运营模式也可以用兴趣、话题、众包与交叉补贴来概括。

 但纸以后的未来的确是不可知的世界!也没什么国际成熟经验,需要无数的试错、无数的探索,如身陷雪原,周遭雾霾重重,只要坚定一个方向,不屈不挠,最终总能踩到实地。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