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耐力素质连续25年下降 长跑课多被迫取消
晚自习过后,虽然冷风刺骨,但中国人民大学的体育场内仍然有学生在坚持跑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坚持跑步的学生更多地是出于减肥的目的,而真正热爱跑步,把跑步当成健身的学生,现在已经屈指可数了。连日来,记者深入北京高校,以人民大学为例进行采访调查,通过体育教师、学生与实地走访,了解北京高校体育课开展方式,探究当下高校学生的体育健身与运动观念。
现状
长跑课多已被迫取消
长跑,是10年前各大高校体育课上的必备项目。但从男子1500米、女子1000米改为后来的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体育课长跑达标的标准不断下调,即使这样,仍然有很多学生无法完成。11月27日,上海东华大学一名大三男生在跑完1000米后猝死,震动了各大高校。东华大学为此暂停了冬季3公里跑,武汉、西安等地的部分高校,也在运动会上取消了3000米和5000米的长跑比赛项目。
对于中长跑课程的设置,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副主任、社会学博士李树旺介绍说,当前京城很多高校都取消了长跑课。“我们的一份连续五六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校中长跑的标准降低了很多,但仍然有很多学生及不了格。”10年前的体育田径课是必修课,课上甚至还设置了跨栏等有一定难度的项目,但如今的高校田径课多是以跑步、跳远、实心球、立定跳远为主,难度系数已经降低了很多。即便如此,大学生仍然不愿意上田径课。
记者上大学时,每天早晨还有晨跑打卡的硬性规定。如今,晨跑在各大高校早已经销声匿迹。人大某学院几年前曾经做过一份关于学院晨跑制度的调查问卷。结果是,选择强烈反对的达到了65.13%,支持的仅为11.18%。此外,71.71%的大学生认为,时间安排不合理是他们不喜欢晨跑的主要原因。而在“你是否有过逃避晨跑的情绪”选项中,有93.42%的人选择了“有”。
为了能鼓励学生早起晨跑,各大高校纷纷采取打卡、与德育分数挂钩等规定,北大甚至还一度推出“只要跑步就可领取食堂饭票”的鼓励规定。“晨跑是学校出于对大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考虑而设置的,以此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早晨贪睡,晨跑反而成了他们的负担。这与学校的初衷背道而驰,不得已只得取消。”李树旺说。
困惑
上堂体育课就那么痛苦?
跑步的枯燥可以理解,很多体育运动尤其是球类运动理应受到学生的欢迎。但事实上,在当今高校中,不少学生提到体育选修课还是感到头疼,甚至千方百计逃避或“混”学分。一位人大新闻学院的本科大三学生向记者介绍说,目前人大只有大一与大二有体育课,总共8个学分,平均每个学期2分。大一第一学期公共课为田径课,其中包括中长跑、实心球、立定跳远等,男生加上长拳,女生加上健美操。而之后的三个学期,体育课则采取选修,涵盖了多种课程设置。“很多学生对体育课极为反感。因为体育课人数少,上课老师要点名不容易逃课,所以有些学生迫不得已采取找校医开病假条的方式来躲避上体育课。”相反,在众多选修课中,“养生课”也就是太极拳课反倒是趋之若鹜,早早就被报满了。“因为它是运动量最少、最好混过的一门体育课!”
北体大作为体育专业大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多较为出色,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也更高。而且该校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就实行体育课选修,足篮排球、游泳、乒羽、网球、瑜伽、体育舞蹈……体育课程可谓应有尽有。不过,一位北体大大二的学生告诉记者,“其实我们上体育课就是为了混个学分。毕竟受欢迎的课人数有限,尤其是被迫选到不喜欢的体育课,只好硬着头皮上。真正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业余时间都可以约同学投身其中。”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高校的体育老师都表示,当今很多大学生上体育课的态度不够端正。“有的学生穿着皮鞋、凉鞋就来了,有的学生上课玩手机发微信看微博,有的还抽空偷偷和网友聊天。”一位人大体育老师有些无奈地说,“时代发展了,通讯技术发达了,但上体育课是来运动出汗的,可现在很多学生不懂得上体育课的目的,很多时候拿出病假条来当挡箭牌,难道上一堂体育课就真那么痛苦吗?”
担忧
耐力素质连续25年下降
一些高校体育专家和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明确地说,如今,大学生的体质的确是在下降!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公共体育部主任于莹表示,从最近三五年看,学生的体能变化不大,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这位有着28年体育教龄的老师颇为感慨地说,如果与2000年左右的学生体质相比,差距就非常明显了。“以男子1000米为例,2007年以前,大学生1000米测试及格成绩为3分50秒左右,当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及格,而2007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1000米及格线,学生只要跑进4分30秒就及格,及格线比以前慢了40秒。即使这样,每年的学校测试中,每个班级都会有三五名学生不及格。如果用2007年以前的标准去衡量,一个班级中会有一半以上的男生成绩不及格。
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副主任付浩介绍说,当前大学生戴眼镜、“豆芽菜”、小胖墩的比例明显较10年前要多。“一些学生虽然个头高大,但身体弱不禁风,跑跳能力明显不足。一些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晚睡晚起,喝酒吃夜宵导致肠胃功能紊乱。体育课上很小的运动量就会让他们身体不适,反应剧烈,这说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确实太明显了。”
日前,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正在联合进行大学生体育测试的普查,对比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看看今日之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有多明显。有统计数据表明,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5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5年下降。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早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探因
1
大学为中小学“补课”
如果说体育课是硬性规定无法提起学生兴趣,那么业余时间大学生们选择去进行体育运动的又有几人呢?本报记者在人大新闻学院做了一个调查问卷,在业余时间“你首选的休闲放松方式”中,“吃饭聚餐”、“逛街购物”与“K歌”三类成为大学生的首选。而首选体育运动的女生几乎没有,男生也少之又少。而面对“你多久会去运动一次?”这样的问题,在20个抽样调查问卷中,选择“几乎从不”的人达到了5人,“1个月一次”的达到了8人,“1周一次的”有5人,而“1周多次”的只有2人。在选择体育运动的方式时,更多男生选择的是足球与篮球,而羽毛球、网球与游泳也占据了一定比例。女生则更多地是选择了羽毛球、舞蹈与瑜伽。
“我也知道加强体育锻炼很有必要,可我总是没有耐心,坚持不下来。”人大新闻学院大三男生小郭告诉记者,“天冷或者天热,就根本不想动弹了。”至于男生最喜欢的运动,小郭幽默地说是“电子运动”!就是更多男生喜欢在宿舍里、被窝里用电脑玩游戏。
在很多人看来,大学生不喜欢运动与从小养成的习惯有关,身体素质差主要是因为在中小学时课业负担过重,没有闲暇时间进行锻炼。“大学生体质差,主要是中小学没有打好基础。事实上大学体育是在补中小学体育的缺失。”李树旺告诉记者,“当前教育部想在一些省市搞试点,让高考中有体育加分。此前教育部进行过研讨,听取高校大学体育老师的意见。当前青少年体质弱已经是社会问题,大学体育对此也有责任,但更多的是社会责任。”
探因
2
场地不足也是制约
现在很多大学校园内,虽然体育硬件设施一流,可供大学生活动的场所却并不多。很多高校都配备标准的人工草皮足球场,但这样的球场多是为了高校运动队训练比赛使用,却无法面向本校大学生开放。到了冬季,球场草皮还要维护保养,很多高校的田径场都一并被封闭,直接造成了学生连跑步都没有地方可去。
此外,体育法规定,学校的体育设施属于社区性质的,必须对外开放,这也意味着很多学校体育场馆也在面向社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本校学生订场难、运动难的问题。当下很多大学生喜欢打羽毛球,但羽毛球场订场难已经成为了一大难题。绝大多数高校的羽毛球场如果想订到,必须提前一周甚至更早就动手。人大世纪馆更是采取当天球场只能当天早上预订的方法,但造成的现象是早上8点开馆前,6点就有学生排队等候。“打个羽毛球要起个大早,排队还不一定能订到场。真是太不容易了!”该校学生向记者大吐苦水。
对此,高校也有苦衷,毕竟学生众多,场地肯定供不应求,要想满足人人打上球、人人踢上球显然是不可能的。多数学校目前场地都采取首先面向本校学生的做法,而且还优先照顾学校社团的订场需求。而在很多省市,还存在着体育教学与体育场馆设施不足的现状。一些外省市学校场地明显不足,体育课只能达到让学生对体育感兴趣的目的,不能弥补学生体育锻炼不足的问题。刘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