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之外的阎焱:“贪婪与冷酷”的投资人
续了一段时间的雷士照明与软银赛富之间的纷争,使得创始人吴长江与投资人阎焱之间的矛盾昭示于众。吴长江离职背后的因素错综复杂,阎焱坚守了华尔街冷酷无情的规则,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的加入让这场公司控制权之争多了更多话题。
这是一个创始人与投资人之间的恩怨故事,但故事并不止于此,民族企业概念被提出、经销商逼宫、员工罢工等诸多因素混杂在一起的时候,事情更为扑朔迷离。
这场争斗也让投资人阎焱从幕后走向前台。在中国风投界,软银赛富的首席合伙人阎焱有着独一无二的轮廓。
2011年岁末,CCTV年度人物揭晓,获得提名奖的是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关建中。2011年,大公国际作为国内的评级机构,因下调美国评级、给铁道部和城投债高信用评级引起了广泛争议。
评选结果刚刚揭晓,阎焱在转发一条相关微博时评论说:“我是评委,但我今年没有投票而且以后也不会了,因为我觉得再投票我自己就成为笑话了!”对此,易凯资本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冉,以及鼎晖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及创始人之一的王功权都在微博中力挺阎焱,称其退出评选的行为是坚守良知的表现。
《福布斯》2012年全球最佳投资人榜单上,阎焱名列27位,而在《福布斯》2008年度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中,阎焱居首。日本首富孙正义和亚洲首富李嘉诚,都是阎焱的朋友兼商业伙伴。
阎焱非常低调,甚少在媒体上抛头露面,但他的一些言论被媒体广泛引用。去年,他在微博上就某视频网站创始人在上市不久后抛售股票一事发表观点,“创始人套现是投资之大忌,更不用说如此之大。此股应避之!”
他极不喜欢媒体采访,尤其是纸媒。他坦陈:“不专业,事先不做功课,接受采访跟去学校上课差不多。”与阎焱共事过的人点评他是一个很“强势”的人,一位与其谈判过的国企高层描述他“谈判时很强势”,还有人说“只有阎焱搞定别人,没有别人搞定他的时候”。一位朋友眼中的阎焱,则是“够贪婪,够冷酷”。
曾经的投资界大佬,现已退隐江湖的王功权评价:“在中国投资界,阎焱是我最敬佩的重量级投资家之一。我敬佩他不仅仅是因为他高超的专业能力、骄人的成功业绩,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有谦虚的为人态度、深刻的思想水平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商界江湖上的领袖心怀。”
今年是阎焱从事风险投资业的第19个年头。此前,他的职业是飞机设计工程师、社会学学者、世界银行研究员,此外他还是研究外交政策的博士。
贪婪与冷酷的投资人
1994年下半年,阎焱成为AIG旗下的AIF (AsiaInfrastructure Fund)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公司的北亚和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成为在海外进入风险投资行业最早的中国人之一。
2000 年,中海油第一次纽约上市失败,一时间出现了很多传言,再加上市场条件不好,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中海油一定有什么问题,对其前景表示悲观。在此背景下,阎焱和中海油的管理层有了第一次的接触。
阎焱跟卫留成(时任中海油董事长兼CEO)、傅成玉(时任中海油执行总裁)在高尔夫球场见了面,一场球打下来,重要的条款几乎全定下来了。中海油的项目报上去,被AIG的投资基金委员会给否了,9个投委会成员反问阎焱,“你说这么好的公司,为什么上市失败?”阎焱非常郁闷。
临近岁末,AIG在新加坡开年会,基辛格(AIG基金的工委会主席)对阎焱说:“你看起来不太高兴啊!”阎焱讲了中海油的事情。“如果有一家美国石油公司拥有全美国所有的沿海石油开采权,你认为它的发展前景如何?”阎焱说。中海油在中国,就拥有这样的实力。基辛格很震动。此后,阎焱在两个月内完成了对中海油2亿美元的投资,李嘉诚跟入。一年后,中海油在纽约成功上市,AIG的2亿美元投资,不到两年,就变成了6亿8000多万美元。
那时候的风险投资在中国还处在早期阶段,“十多年前我最早在中国做风险投资时,人家常叫我们皮包公司,因为我们既没有办公室,也没有钱,老背着一个包游说别人投资。”
阎焱在AIG呆了8年之后,才来到了软银赛富基金,这是美国的思科集团和日本的软银共同成立的一只面向亚洲市场的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总共有10亿美金,有4亿美金放在了中国,这是软银赛富一期基金的全部来源。
2004 年,软银赛富投资盛大网络成为中国投资行业最经典的案例。当时的盛大,由于投资者撤资风波、与韩国Actoz公司的私服纠纷,正在风雨飘摇之中。当阎焱决定投资盛大时,外界都惊呼“看不懂”。
两年后,软银赛富退出时,4000万美元的投入狂赚了5.5亿美元,得到了15 倍的回报。对此,阎焱认为,盛大上市之前,全世界尚无一家在线游戏公司上市,它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2005年7月12日,软银赛富独立,募集第二期基金6.4亿美元;2006年,阎焱募集的第三期基金是11亿美元。李嘉诚曾主动表示要向阎焱投资3亿美元,却被婉言谢绝。最后,阎焱只接受了李嘉诚的 1800 万美元。
软银赛富独立后,原软银亚洲的团队成员都留在了赛富。阎焱做到了成功独立,又与老东家不伤和气。以阎焱为首的管理团队取得赛富的全部GP股权。这意味着,新基金的投资回报中的20%将全部归阎焱等管理人员。
赛富十年,从最初两个员工,到2011年的78人。阎焱归纳赛富创造了两个第一,“赛富是第一个从国际投资机构中作为中国人的团队独立出来的,也是第一家中国人的团队在国际资本市场突起的,赛富的第一只独立融资基金比IDG和鼎晖都募集得早。”
因此阎焱被称为中国的“VC教父”。他每天查阅上千封邮件,每年看三四百个项目,参加无数的会议论坛。分众传媒、百度、阿里巴巴、巨人网络等都是他的作品。
阎焱认为:“在风投业,真正看重的是机构是否作为领投人进入一家企业,特别是第一轮。一定要做出有开创性的投资,而不是做跟随者。如果只在第三、四轮进去就无任何意义了。”他很少跟着市场热点走,这两年很热的团购,赛富都未投。
成就阎焱的,则是他的“够贪婪和够冷酷”。“贪婪就是充满希望,下注在一个看起来只有万分之一可能的事情。冷酷就是同时要保持非常冷静和高度理性,不能为某些表面的东西所诱惑。”阎焱的一位朋友诠释道。
阎焱隶属于“投资家”这个群体,成为财富和资本的代言人。这个群体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企业家,他们游走于实业和资本之间,以“拼缝者”的精神、掠食者的残酷围猎财富;他们比企业家获利更多、更快捷,付出的代价也更大。他们成为富人的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也因此被天然地当作了“暴发户”和贪婪的“秃鹰”。
海外岁月
经济学家金岩石称阎焱为“中国投资行业中最牛的一个人”。这指的是阎焱对行业判断的前瞻性和判断力,也与其过往的经历密不可分。
阎焱祖籍河北,1957年生于安徽。1975年在安徽安庆潜山县插队3年。1977年,阎焱考入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毕业后进了当时三机部下属的合肥的一家工厂。1984年,考入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攻读费孝通的研究生。
两年后,阎焱考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国际经济政治学博士学位。他喜欢这个国家:“我记得特清楚,坐飞机在纽约降落的时候,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车。高速公路上全是车,晚上,车灯都开着,就像一条长的光带,非常壮观,我长这么大没见过。”
在他看来,80年代初的理工科留学生居多,这些学生们时常聚在一起,吃中国饭,说中国话,英文又一般。毕业后,大部分人的前途就是拿绿卡,找一份工程师的工作。
阎焱走的是另外一条路。他深知在美国社会,英文的重要性。初到美国,他搬到了一个美国老夫妻的家里,交了一年房租,那段时间,他不和任何中国人来往,也不看任何中国文字,一年后,他发现自己做梦都在说英文。他知道,英文过关了。
普林斯顿给的奖学金够多,阎焱不用去打工。到美国的第一件事,阎焱就花了600美元,买了一辆二手车。接下来则是心无旁骛地读书,他对自己未来的定位是做研究,回国当教授。在普林斯顿,有两个人让他印象非常深刻,一位是余英时,一位是杨小凯。
阎焱跑去上余英时的课,余先生乡音未改。课后,阎焱跑去跟余英时交流,“余先生你是安徽人,他说是的;你是安庆人,他说是的;你是潜山人,他大为诧异。”有一位普林斯顿的校友捐了100万美元用于公益事业,这笔钱由余英时、阎焱和另外一位校友管理。
这笔钱资助的第一个人是画家张朗朗。张朗朗的父亲是国徽设计者张仃。“文革”时,张朗朗因反对江青,被判死刑,在秦城关了7年。
多年后,在众人悼念已故经济学家杨小凯时,阎焱在微博上写道:“小凯曾告诉我,最聪明的人都死在监狱里了。”
杨小凯是高阎焱几届的师兄,出现在普林斯顿的他,不是特别合群,显得非常冷静。阎焱记得,一群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高唱“一条大河波浪宽”,几乎每个人都非常激动,但杨小凯只是很冷静地在旁边坐着。在阎焱看来,他是人群中的鲁滨逊,独立,冷静,是经济学界的王小波。
毕业后,阎焱来到了世界银行的政策、计划、研究部,从事中国企业和福利制度改革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双重学术背景,对中国社会的长期思考和熟悉,使他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他做了两个研究,一个关于全球的人口生育模型,他把统计学上的高斯模型,用于人口统计;另一个则是关于中国的保障性制度改革。研究背景是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一大问题就是企业办社会,企业既有电影院,也有托儿所,还有医院。研究到最后,他的结论是企业一定不能办社会,要把这些福利性的功能推向社会。这个结论由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最早提出,阎焱是这个研究的参与者之一。
在世界银行呆了两年,阎焱跳槽去了智库哈德森研究所,他是第一个去该研究所的大陆华人。尽管收入低了一半,还要交税,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了,因为他的同事有美国副总统、美国副国务卿。
“在那里,你所积聚的是最顶端的东西,你将来要干什么,从那儿作为起点就很容易。这个是我当年插队时想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你在农村最底层的时候,再有本事,想做成一件事,难得不得了。但是如果你自上而下,就易如反掌。”阎焱总结道。
他所追寻的价值
本刊记者问阎焱,如何理解“价值”这个词,这触动了他的神经,早年的求学经历与频繁转换的工作轨道,他始终没有成为他想成为的那种人(当官,走仕途,改变社会),不过当下,他早已释然。
早年,他所认同的价值是入仕改变社会。在普林斯顿的阎焱,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想法和在北大校园一致,并未改变。他寄希望于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希望自己在政治序列里能有一席之地,去做点事情。
有一件事情解开了他的心结。有一次在华盛顿参加聚会,有人对他说,你的书我看过。阎焱很激动,端酒杯过去,聊起来才知道,只是看了书的简介,他当时特别失望。在阎焱看来,自己写的书和论文,世界上大概有不超过20个人读过。1992年,在哈德森研究所潜心做了一年研究的阎焱,出版了新书《胜利后的尝试》,内容是冷战之后的东亚战略军事。
这种遗憾在几年之后才释然。在AIG时,最初投的项目多为基础设施。有一次他的颈椎病犯了,滞留杭州,在床上躺了一个月,下属说:“老板,别总躺着,我开车带你出去转转。”他们本想在高速路出口的收费站旁边吃个饭。阎焱看到周边的山特别像他插队时候的潜山县的山,就想去山里走走。当地农民知道他是投资人,就特别真心地留他吃饭。因为高速路修好之后,山里种的菜、茶叶、竹笋和山货,都能运到杭州去卖,生活改善了,生活也方便了不少。
阎焱觉得挺好,在他看来,做投资不仅仅是赚钱,还能切实改善很多人的生活,创造就业机会。他第一次觉得,目前做的事情,比过去写学术文章要强很多倍。
这么多年,阎焱做的事情就是把美国投资者的钱拿到中国来,然后把中国的企业运作去美国上市,钱的流向就成了一个圈。撒切尔夫人曾总结说,为什么欧洲在高新技术方面落后于美国?并非由于欧洲技术水平低下,而是由于欧洲在风险投资上落后于美国。
在阎焱看来,77届这批人经历了时代的动荡和变迁,作为幸存者和过来人,不再为钱操心之后,应该做点什么。
2006年9月7日,央视大型励志节目“赢在中国”将进入决赛阶段。向来甚少接受采访的阎焱,竟然作为评委从幕后走上前台。
其实,之前阎焱就深度参与了“赢在中国”的策划活动。不仅如此,赛富还与IDGVC、今日资本一起,为最终的胜出者提供3000万人民币的创业资本。
对此,一贯低调的阎焱解释说:“我们参与这个节目,主要是为了公益目的,因为它可以起到一个全民普及的作用,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VC,进而鼓励中国人的创业精神,现在的中国社会太需要这种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了。”
阎焱觉得,人有两种活法,一种是平平淡淡、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这是母亲特别想让他过的生活;另一种是大起大落、大波大澜地过。他认同第二种活法,哪怕40岁就会崎岖,他也会选择第二种,就是要与众不同地活着。
2011年夏天,一千多名学生参加了“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阎焱、柳传志、宗庆后、陈志武等人被邀请前去演讲。演讲环节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设置,那就是让大学生给演讲人打分,其中阎焱的得分最高。
事后,阎焱分析他的得分为什么会比柳传志高许多?“这是有原因的,他们对老柳,对宗庆后可能会很尊敬,但是并没有认同感,觉得他们高高在上;但在我的身上,他们能看到自己未来可能的路径,柳传志和宗庆后所走的路,对于这一代中国的大学生来讲,是不可复制的。”
尽管不喜欢接受采访,但在微博这个工具诞生之后,他却非常认真地写着,在他看来,微博的作用一半是搞笑,一半是发泄。网络上90%的东西都是无价值的,他觉得通过这样一个自媒体,能够引导年轻人如何去看待问题,怎么更能接近问题的本质。
阎焱在公司里经常说“做一个有思想的投资人”,在他看来,思考的深度和投资的规模是成正比的。“拒绝平庸”是他在微博上的签名。
风投界的犀利哥
做了19年的风投后,阎焱对记者说他很庆幸自己做了商人。尽管当下,这个族群在他眼中不是那么完美。“经过了太多的事情,慢慢你就会知道,中国民营企业家这个族群整体的道德水平是非常低下的,但是在中国当下的这种环境,也可以理解,因为他们不这样做的话,他们就不能够生存到今天。”
在去年的博鳌论坛,阎焱说,“我去过第一次博鳌会议,以后再也不去了。中国的会,绝大多数去与不去是没区别的。看到很多企业家热衷于开会,热衷于演讲,好为人师,并且愿意付很高的费用去演讲,真不理解。特别是那些企业做得很烂的企业家,开会几乎成为职业。企业家的天职是创业、赚钱。天天开会的企业家一定是烂企业家!”
“在美国大家都知道,博士后就是找不到工作给教授当一廉价的劳力,然后再苦着找工作。不知何时起,国内的人们和媒体把博士后当成学位的最高段位来吹。有些博后也乐此不疲,真是大家彼此忽悠,人人快乐。只是学位这神圣的东西就这么给亵渎了。”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曾做了一个点评:企业界的犀利哥任志强、风投界的犀利哥赛富阎焱、80后的犀利哥韩寒、经济学界的犀利哥许小年、媒体界的犀利姐胡舒立、八十后的犀利哥吴敬琏,他们的共同点是“讲真话”、“不畏权势”、“心系苍生”。
刘胜军称阎焱为老愤青,这位具有悲悯情怀的“犀利哥”,也并非总是板起面孔说话,也有特调侃的时候,如微博上一堆女孩在讨论长头发好还是短头发好时,他就回了一句,“长发为君留;短发为君剪!”
(本文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薛芳)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文章随机推荐
- 阿里巴巴最后交易日微跌0.15% 接近回购价
- 2011谷歌开发者日主推搜索和地图新技术
- 雷军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提案调整《公司法》
- Snapchat获8000万美元融资 估值达8亿美元
- AOL大幅削减自由撰稿人稿费预算
- 第九城市上半年净亏4590万美元 同比扩大
- “维基揭秘”创始人阿桑奇露面斥奥巴马
- 手机应用错发提醒 市民因此限行违章
- 社交媒体管理平台Sprinklr获B轮1500万美元投资
- 风投公司因竞争加剧纷纷允许创业者进驻
- 数百人拉拉网团购受骗:钱交了月饼没来
- 动视暴雪二季度净利1.85亿美元 同比下滑45%
- 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正调研互联网金融监管措施
- 奇虎360将回购价值5000万美元股票
- 高朋豪华团队败阵 或因不了解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