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门店。本报记者 龚兵/摄
凯旋门。本报记者 戚恒/摄
妙香山普贤寺。本报资料图
板门店唤回战争记忆
从平壤出发,沿着平壤至开城高速公路南下,约需2个多小时的车程就抵达了板门店——这里既是三年惨烈的朝鲜战争的见证,也是朝鲜半岛民族分裂的象征。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此地签订,板门店由此为世界所知。
在进入非军事区前的一处哨所,朝鲜人民军的一名军官会给游客们简单介绍板门店地区的地理和军事分界线的走向等情况,并提醒一些进入非军事区后的注意事项。然后,游客们乘车来到一个小院落。那里有两座建筑,一是停战谈判会议场。另一座建筑是停战协定签字场。从这个院落出来,再乘车前行,就到了世人瞩目的板门店共同警卫区,这才来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板门店。
共同警卫区长800米、宽700米,近似圆形,军事停战委员会会议室、中立国监察委员会会议室等7座木制单层建筑一字排开,其中三幢蓝色建筑是当年朝中方面所建,由朝中方面管理,四幢白色建筑是“联合国军”所建,由“联合国军”方面管理。一条宽约50厘米、高约5厘米的水泥标志线横在这些建筑的中间,象征着不可侵犯的军事分界线。这条军事分界线延伸开去,长达240公里。
旅游者参观板门店,实际上只是参观军事停战委员会会议室。会议室两端各有一门。当本方的旅游者进入会议室时,对方的门就会关闭。本方的警卫就会站在门前,防止游客出门走入对方地区。会议室内的桌椅都按原样排列。过去桌子上的麦克风线就是室内的军事分界线,而现在,由于军事停战委员会会议早已停开,麦克风线也已撤走,所以游客可在室内实现“北南走动”。